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

    探 索

    飞行器大赛,如何一飞冲天

    邢宇皓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5日   05 版)
    “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参赛作品——“烛光”救援机。 资料图片
    “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倾转旋翼飞行汽车。资料图片

        李攀特别买了一双崭新的黑皮鞋,好让自己穿得“更正装一点”。7月12日、13日,来自全国8所高校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的40个青年团队齐聚“飞航杯”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决赛现场。这两天,对李攀来说,是“大日子”。

     

        赛场内外,不时有人提起李攀的名字。2011年首届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并因此入职航天科工三院三部,这位来自湖南的小伙儿,很让前来参赛的学弟学妹们羡慕。

     

        “一等奖?必须的!”李攀夸张地挥了挥手,调侃中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自信。此次参赛的“多功能长航时临近空间飞行器”在预赛中反响不错,也让他更有了底气。

     

    青年人的创新激情去哪儿了

     

        空天飞行器、无人机、隐身导弹……在各类竞赛中,未来飞行器大赛最“炫”。

     

        超炫的设计图、超炫的3D动画,甚至还有超炫的现场演示。来自清华大学的陈梓钧在答辩陈述时就露了一手——雨伞、飞盘都成了道具,模拟着他们的探测器在金星大气中飞行的姿态,台下评委、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就算平铺直叙,也不乏“刀光剑影”——在空天飞行器“水平起降”“垂直发射”孰优孰劣的问题上,先后亮相的设计方案有不同的结论,选手们展示着各自的计算数据,仿佛隔空打起了擂台……

     

        李攀第四个登场。陈述中偶尔用舌尖舔着嘴唇,似乎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格外重视,所以紧张啊。”李攀对自己在台上的表现很不满意,“想说的太多了,可是只有短短8分钟!每个创新点都是自己的心血,不说不甘心……”

     

        在李攀看来,此次参赛,要比上次艰难很多。首先,时间太少,“工作特别忙,往往要工作到晚上十点钟,然后才能开始琢磨大赛的事。”入围决赛后,其他选手用最后一个多月全力冲刺,李攀却一直在试验场出差,脱不开身,就连陈述用的PPT也是在决赛前一天才完成。还有,是孤独。“如果有其他人可以商量,我想我的作品肯定会更完善。不过,大家都很忙啊……”

     

        李攀的状态,是很多科技人员现实的写照。“创新从哪里来?我们也在自问。”航天科工三院三部副主任张克说,“像我们这样的科研单位,日常工作非常饱满。很多硕士、博士一参加工作,就被‘拴’在各种型号的研制中。而且,时间长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这些,都会削弱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举办这个大赛与其他比赛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希望点燃我们年轻员工的创新激情,同时,来自高校学子那些未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新奇想法,也会启发我们的工程设计人员的灵感。”张克说。

     

    寻找颠覆性的设计思路

     

        “我不会把几个最先进的概念都整合在一个飞行器上,那样太脱离工程实际了。”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更坚定了李攀的想法:“要让那些飘在空中的东西落到实处。”在他的作品中,“可折叠的滑翔翼”“复合动力发动机”“激光运用”三大亮点,都定位在“二三十年可实现”。

     

        然而,在以“未来飞行器”为名的大赛中,这样的思路到底是稳健,还是保守?

     

        科技竞赛,最容易演变成“科幻”的比拼。而飞行器大赛,尤其需要是严谨的理论推导和扎实的数据计算。因此,此次大赛特别邀请了10位航天科工三院的一线技术专家,作为“梦想导师”,对40支决赛团队给予科学上的具体指导。“概念要新颖,考虑要周全,可行性要比较高。”这是“梦想导师”李长文对学员们的要求。

     

        “有了‘梦想导师’的加入,我们看到,很多进入决赛的设计方案又经过了修改和深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大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才说。遗憾的是,当时正忙于工作的李攀错过了这个交流提高的机会。

     

        决赛现场“激战”正酣。台上,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五位大三女生一下子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先生“问住了”。虽然几经商量,仍然不能给陈院士一个满意的答复。在现场,人们看到了五位女孩的不知所措,但很多人不知道,她们的专业是工业设计、电子通讯,“跨界”闯入决赛已难能可贵;在现场,人们听到了陈院士锲而不舍的追问,但很多人没有听到,在评审间歇陈院士道出的那一句:“你注意到了么?这几个女孩的设计方案虽然不完善,但其中有奇思妙想……”

     

        “在未来飞行器的发展中,只有那些具有颠覆性的设计思路,才能让我们获得压制性的优势。”李长文说。也的确有不少方案令“梦想导师”们眼前一亮。“有一个关于提高飞行器升力的思路。当然,实际情况肯定要比学生们预计的复杂得多,但真的是很有想法。”“梦想导师”史晓丽说。“我一直在设想一种能在空中、水下多次往返的一体飞行器。这次我看到一个作品,虽然不是我所要的,却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办法。”“梦想导师”刘乐华说。

     

    大赛之后,不会止步

     

        在走廊拐角处,李攀一个人默默站着。13日上午,大赛揭晓,北京理工大学“‘INNOVATOR’无人侦查作战平台”团队勇夺桂冠。而李攀,甚至没能入围三等奖。一群群青年人在排队领奖、忙着合影留念,李攀显得格外落寞。“可能是我的期望太高了吧……可能还是在答辩阶段我表现得不好……”沉默良久,小伙子挤出一丝笑容:“或许,我应该看看优胜奖的奖品是什么吧!”自嘲中透露出年轻人才有的不羁。大赛结束,李攀就会再次奔赴试验基地。“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这是他上次夺冠时的感言。有这份自信,就会有未来。

     

        “大赛的价值不会因比赛结束而消失。后续,会有专业的科研团队跟进,对大赛作品中好的创意和符合我们研究方向的作品进行深加工。或许,十年、二十年以后,它们将形成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极具冲击力的产品和项目。”张克说。

     

        与此同时,大赛颁奖现场还活跃着一个身影,那是航天科工三院副院长张红文。他在叮嘱身边人事部的小伙子,和所有参赛者保持联系,“不论他们今后走到哪里,都要‘牵根线’。本科生,欢迎来我们三院来读研;研究生,欢迎加入我们的科研团队!”

     

        曲终人散,作品束之高阁。这是以往一些科技大赛的结局,不过这次,不一样。(本报记者 邢宇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