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教研心得

    以“互动教学”形成价值共识

    作者:洪明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11版)

        互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交互影响形成价值共识的一种教学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而价值认识是在人们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因而,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互动是一个真实而重要的问题。

     

     

        高校思政理论课互动教学首先应确定着力点。价值共识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密不可分,因此思政课互动教学的着力点也不能脱离知、情、意。

     

        “知”即认知。认知是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不同个体之间价值共识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理性互动基础之上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佩里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三水平、九阶段,在他的序列中,大学生的智力大致呈正向发展趋势,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逐步增强。

     

        “情”即情感。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产生影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及:“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情感是可以对人的认识活动产生影响的。

     

        “意”即意志。意志是人类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意志是思维的结果。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理性与情感的交互作用可以生成“信”,人最终经由“信”而形成“意志”。意志可反过来作用于理性和情感,从而达成认识的坚定和情感的稳定。

     

        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基本维度应该以人类意识中的“知”和“情”为基本维度,通过互动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价值认同。

     

     

        高校思政理论课互动教学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至少有如下两条:

     

        主体间的平等、真诚原则。教育过程中,师生同为主体,双主体的互动首先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教师所要传导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平等交流、相互沟通,才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进而认同。同时,教师对自己所传导的价值观应具有真诚的信念,讲授的思想观点要与事实相符合,还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双方坦诚沟通、真诚交流。

     

        “知”与“情”的辩证统一原则。理性与情感是一对矛盾,但并非截然对立。理智对情感有着规范作用,情感也能够增进理性。培根就曾明确指出:“人的理智并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感情灌输在里面的,总之,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所以,在互动过程中要关注“知”与“情”的相关性,使二者之间交互作用、相互促进。

     

     

        笔者认为,高校思政理论课互动教学理性互动的基本理路有二:

     

        其一,教师应提供师生互动的明确对象——价值体系。所有的价值教育都要以价值教育理论和规划为依托,思政理论课教材则是这一价值体系最可遵循的蓝本。其二,“互动”要遵循理性思维的基本逻辑。教师思维逻辑的清晰是理性互动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期建立价值共识。所以,互动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有益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展开,要促使学生在推理判断中认识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总结出十四种理性主导的教学方法:经典阅读与思考、课堂提问与追问、案例分析与讨论、论坛陈述与评论、价值辨析与选择、学生主讲与评析、合作学习与碰撞、思想实验与发现、作业批改与分享、决策推演与反思、模拟提案与履职、焦点访谈与研判、网络互动与引导、时事关注与点评。

     

        情感互动的基本理路也有两条:

     

        其一,要有明确的情感定向。思政理论课互动教学中的情感互动主要定位为人的社会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这些情感的激发与教学中所传达的价值理念是互相映衬、互为表里的。其二,情感互动的主要内容是创设情感环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与其相应的情景,在特定环境中展示情感、体验情感、增进情感。所有以情感互动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助于使学生通过情感激发增进价值观认识,促进知、情、意的交互作用。笔者所在学校总结出十二种情感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分别是:红色寻访—饮水思源、未来畅想—筑梦中国、亲子对话—学会感恩、观察室友—人际互动、道德小品—美德体验、情景再现—感悟历史、感人影像—心灵震撼、典型示范—精神感召、校园公益—责任以行、义工行动—爱心奉献、参与考核—体会公正、团体辅导—情感共鸣。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