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预算公开透明,意味着什么?
刘剑文:预算公开本质上是政府行为的透明,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也是依法行政、防范财政风险的需要。我们常说,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怎么让群众能看懂、社会能监督?提高透明度是最有效的途径。推进预算公开,一方面,有利于各级人大对同级政府预算审查监督,有利于社会公众监督,促进依法理财、科学决策;另一方面,通过把政府的政策意图和激励方向告知社会,有利于引导经济社会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要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实施步骤,积极稳妥推进预算公开。
记者:您如何评价当前的预算公开?
刘剑文:预算公开自2009年起步,公开的部门和范围逐年扩大。我们不要单看预算本身,还要看数字背后所反映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家和纳税人,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之间的关系。预算公开,就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这些年我们在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2014年中央财政公开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部表格,31个省区市全部公开了省级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今后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但同时,预算透明制度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这是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记者:本轮改革提出,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下一步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请问意义何在?
刘剑文:目前,我国预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支出、赤字及国债余额上限等,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容易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当经济下行时,一些财税部门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可能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经济过热时,财税部门完成收入任务后又容易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这既不符合依法治税的要求,又会影响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今后改革的目标是,人大审核预算的重点转向支出预算,审核出台的支出政策是否有必要、力度是否合适,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硬化支出预算约束;科学预测收入预算,强化依法征税。与此同时,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这样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促进年度预算平衡和中期预算管理的有机衔接,实现跨年度的周期性平衡,预算的稳定性、针对性、平衡性、科学性更强。
记者:预算要透明起来,将来还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刘剑文: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主要从7个方面推进改革:一是建立透明预算制度。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二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研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政府的收支要全部纳入预算。三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四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五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预算未安排事项一律不得支出。六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七是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本报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