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阳7月10日电(记者陈海波、吕慎)“青年人对社会最大的创伤是什么?是青春的冷漠。”10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青年先锋”分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刚说完这句话,听众便以掌声共鸣。接着于丹通过孟子名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呼吁,应强化青年人对慈善和志愿服务的认知,唤醒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我们的GDP越来越高,但道德上总说‘守底线’,底线到底在哪?”于丹认为,青年意味着一切可能性,青年没有志愿服务意识,不愿意付出,到老了会感觉遗憾。
我国的志愿服务如何发展壮大?国人熟知的徐本禹给出了他的答案:志愿服务应该小型化、常态化,且应更多地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壮大志愿服务组织的力量,让更多民间组织参与志愿服务。
英国政府青少年交流中心原执行长官高登·布莱克雷则认为,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多元化的思维,并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反馈。
于丹建议,志愿服务最小的起点就在家里,家门之内是整个社会秩序建设的开始,青年人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行为应该从家风家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