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主体频频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隐形门”等“三重门”,成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顽疾”。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意见》“剑指”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病灶”,将力推中国经济活力迸发,创新涌流。
隐形门:垄断利益,不能侵害市场公平
“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垄断了从原油开采到终端销售的整条产业链。”一位能源界专家直言,能源市场存在的体制顽疾,不容忽视。
而在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面前,各种隐性壁垒,就像一道道隐形门,把他们挡在“门”外。上海一家主营合同能源管理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如此感慨:“总有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捆着我们的手和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从资源配置来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获取各类生产要素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上,存在天壤之别。”对此,此次《意见》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投资经营和民商事行为,只要不属于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不得限制进入。
近日,国务院决定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并公布了首批基础设施、油气管网和储气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5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投资示范项目清单共80个。“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供给,优化投资结构,激活企业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高尚全说。
“这次,负面清单制度是破解准入难题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政府以清单的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之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说。
弹簧门:拆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
前些年,一些地方曾流行一个名词:“行政生产力”,意思是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搞市场割据、地区封锁,以此保护本地经济。
事实上,这种培育地方企业的方式并不罕见。张永伟说:“地方保护有多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限定对象,以行政命令或下发文件的形式,用强制手段来扶持本地企业和产品。另一种形式是设置壁垒,实行‘以投资换市场’,要求跨区经营的企业必须在当地组建独立法人机构。”
地方市场保护和画地为牢,形成了一道“弹簧门”。“何为弹簧门?开了门,但总是自动关闭;政策通了,但由于许多内外部因素,挤压之下却无法实施。”有学者直陈:这造成了地方割据的“诸侯经济”。
“身子进了‘市场’,脑子仍是‘计划’,既表明了改革的不易,更凸显了改革的非改不可。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必须着力清除各种各样的市场壁垒。”张永伟说。
此次,《意见》提出,要对各级政府和部门涉及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对外地产品或服务设定歧视性准入条件及收费项目、规定歧视性价格及购买指定的产品、服务等行为。
“这些,都抓住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要害。”张永伟说。
玻璃门:政府要当好规则守护者
一位企业负责人这样发牢骚:办个企业,搞个项目,“婆婆”太多了。跑审批,不仅是个体力活,还考验着企业的生命周期和财务承受能力。道道“玻璃门”,“看似没有障碍,其实后面是看不见的‘门’。”
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显著进展。上半年,国务院60个部门集中公布了正在实施的1235批事项,这是中央政府首次统一“晒”出权力清单。但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政府的直接干预依然渗透在微观经济活动的诸多方面。
对此,《意见》提出管好“两头”,“一头”是对市场主体,明确“法无禁止即可为”;“一头”是对监督者,要求“法无授权不可行”“法有规定必须为”,要做到公平文明执法,要提高服务意识。
对此,张永伟认为,市场、企业、政府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三大主体,维护市场规则、保护企业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此外,《意见》提出,加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促进信用信息的社会运用等措施,通过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市场禁入制度等,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可以预计,这项改革如能坚持推下去,敢于克服一些制约信息征集和共享的制度性障碍和部门利益束缚,相信我国的信用环境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张永伟说。(本报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