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7月7日电(通讯员严蓓蓓 记者严红枫)城市化背景下,如何破解一个个“空心村”问题?7月2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的《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7月3日、7月4日,《浙江日报》《绍兴日报》分别对全文进行了转载,人民网、中国网、凤凰网、浙江在线等网络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
许多读者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在农村基层的精英流失的确很严重,因此,“重塑乡土精英,重构基层治理”显得十分必要,而《光明日报》在此时推出的“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匠心独具、富有深意。
一位看了报道后的绍兴网友发帖说:“我们绍兴素有‘名士之乡’的美誉,殷实的乡贤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光明日报呼唤‘乡贤回乡’,不但能够感召更多的贤达之士反哺桑梓、泽被乡里,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在承载和回应游子们满满的乡愁。”
“我也是报道里提到的‘民间人才’!现在还是小区绿化的义务养护工。”一位去年年底刚刚评上三星级园艺师的绍兴市民告诉记者,原本只是在家种种花养养草的自己,想不到也能成为“人才”,一下子感觉有了身份,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性也高了。
作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感慨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治理的现代化首先是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报道从‘精英回归’的角度切中了当前基层治理的实际,既肯定了近年来绍兴抓基层基础的相关探索,同时也表明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走向。”
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杨昕说:“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篇报道来得太好了!太有时代意义了!报道刊发后,衢报集团专门组织了编辑、记者进行学习。作为基层党报,我们也要对乡贤文化这一现象,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