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07日 星期一

    国际观察

    伊拉克乱局中的中国企业

    佘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7日   08 版)

        随着伊拉克安全形势出现“雪崩式”突变,在伊拉克的中国各类企业已着手撤员工作。

        伊拉克乱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治理的混乱,另一方面是长期教派矛盾的累积效应。极端分子的凶残和伊政府军的应对乏力已有目共睹。从安全角度看,中国企业该撤即撤,若等到非撤不可时再撤,人员和财产都可能蒙受重大损失。在利比亚动荡和叙利亚乱局中,中国企业都遭受了损失,也从中吸取了教训。

        中国企业走进伊拉克市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凭借石油财富,伊拉克基础设施建设等蓬勃发展,因本国劳动力不足及作业水平有限,引入大量外籍劳务及工程承包公司。中国公司承包了一大批中小型项目,如道路、桥梁、灌溉工程等。经过30多年的打拼,凭借两国友好关系、企业自身技术及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企业已从最初的简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到今天的大项目工程合作和投资合作。

        中国企业真正进入伊拉克石油产业是最近几年的事。伊拉克人接管政权后,举行了四轮石油项目招标。中国企业获得的几个服务合同对于作业公司而言,基本是微利,仅能获得伊拉克石油收益的1%。中国企业在提高油田采收率及老油田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安全风险使中国企业难以按计划持续生产。中国企业和伊拉克民众一样,难道不都是乱局的受害者?

        有趣的是,面对伊安全局势再掀波澜,西方媒体不久前竟然发出中国是伊拉克石油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对伊拉克动武“难道不该是中国”的无稽之谈。

        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欧美公司就开始在伊拉克勘探和开采石油,直到20世纪70年中期伊拉克完成石油国有化前,西方国家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长达约半个世纪。伊大量石油资源被西方国家攫取,不仅喂肥了众多西方石油企业,长期以来也有力地支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

        西方掌控阿拉伯世界半个多世纪,但可以说,直到今天西方都还没有真正读懂阿拉伯民族。他们常常以简单的算术公式来计算和安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因此种下诸多苦果。就对伊经济的破坏程度而言,2003年的美伊战争远远超过1990年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又超过两伊战争。伊拉克石油产量在1989年为10.3亿桶,2003年爆发伊战后仅为4.88亿桶。伊拉克拥有2000口油井,2004年仅有24口油井投入生产。推翻萨达姆后,美国将一些“重建合同”直接授予有政治背景的美国公司,规定只有来自美国、伊拉克以及另外63个“美国盟友伙伴国”的公司才能参与伊拉克重建项目合同的竞标。但由于安全原因,这些合同几乎无法得到具体执行。西方应该反思。

        饱受战乱折磨的伊拉克民众需要一个安宁的环境重建家园。中国企业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开展业务。对于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一次又一次面临风险乃至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开拓这一市场的风险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伊人员和企业的安全,驻伊使馆密切关注着伊局势的发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全力确保在伊人员和企业的安全。近日,位于伊拉克萨马拉市的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200余名员工就已安全转移至首都巴格达。这无疑是一个及时且正确的举措。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