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之星

    通渭常河职中:节俭从一粒米做起

    刘晓倩 宋喜群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4日   10 版)

        “食堂的饭和妈妈做的一样好吃!”甘肃省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的初一学生常龙龙用筷子把碗里最后一口米饭送入嘴中,在他的面前,是几只其他同学用过的空碗,同样吃得干干净净。

        校长张振东告诉记者,常河职业中学现有1080名学生,其中420人在学校食堂吃饭,常龙龙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离家远,他们大多住校。学校食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性别、体质差异进行分量调剂,尽最大可能实现“饭量大的学生吃饱饭,饭量小的学生不剩饭”。

        然而两年前,学校食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用鸡蛋画小人、拿馒头砸着玩儿、泔水桶里满满的都是剩饭剩菜。

        “我们这里属于干旱地区,缺水缺粮,常河镇一个四口之家,平均年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20世纪60年代还靠啃树皮填饱肚子。”副校长成军说,“看着学生娃娃们浪费粮食,心疼得很!”

        经过调查,学校决定双管齐下——让食堂的饭香起来,同时让学生们的节俭意识强起来。2012年,学校收回食堂经营权,由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和采购员组成采购小组,由社会成员、家长、教师、学生组成学校膳食委员会。每周先由炊事员列出清单,经食堂领导小组审核后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采购,确保原料新鲜、安全、低价。膳食委员会则对食堂的采购、加工、发放、用餐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杜绝浪费。

        采购日的凌晨4点,由一位校领导和采购员组成的采购小组准时从学校出发,开车前往40公里外的甘谷县蔬菜批发市场。他们要赶在7点蔬菜批发市场关闭之前,将菜买齐。负责后勤的副校长田琼玺说,在菜市场,两个老爷们儿常常为了一斤菜便宜5毛钱,跟菜贩子争得面红耳赤。

        11点50分,午饭时间。打饭窗口前,学生们迅速排成两队。在队伍最后,记者看到四位胸前挂着红色牌子的男生,他们是学生会的纪律监督员。指着窗口立着的一个小黑板,监督员对记者说:“我们的工作是监督,谁浪费了饭菜就将名字写在曝光台上。现在,曝光台上空空如也,刚设立的时候,一天有十几个学生上榜呢。”田琼玺对记者说,自从实施自办食堂,推行节俭不浪费后,学校食堂剩饭明显减少,仅此一项每年就减少浪费两万余元。

        “节俭从一粒米做起,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让学生们知道节俭不仅是职业中学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张振东说。(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 本报记者 宋喜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