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

    最美基层干部

    “愚公支书”王光国:用“愚公精神”再辟一条绿色发展“路”

    夏静 张晶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4日   05 版)

        “要想富,先修路。”一条路如何改变一个贫困村的面貌?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村民有着切身体会。

     

        在村支书王光国的带领下,村里的男女老少如愚公移山一般,花了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希望之路”。

     

        如今,他再一次发挥“愚公精神”,为村民再辟一条绿色发展的致富路。

     

    绝壁修路,圆世代梦想

     

        “周边三条河,背靠大山坡,祖祖辈辈肩挑背,磨得像骆驼!”这句不知流传多少年的民谚,是过去店子坪村的真实写照。

     

        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店子坪村,位于建始县龙坪乡西南边缘,村里人世代都是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前往5公里以外的高坪集镇。这里有686名村民,700余亩土地,盛产土豆、卷烟和玉米等农产品,但交通的严重不便阻断了村民的致富路。

     

        修通一条通往村外的公路,是村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也是王光国儿时的梦想。

     

        2005年初,王光国在多次实地勘查后,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号召村民自己动手,在洋芋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一条7.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

     

        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认为王光国疯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国娃子,你开玩笑吧,这么高的悬崖能修得过去公路?”72岁的刘太贵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村里的年轻人大半都出去打工了,修路既没钱,又没人,不可能!”

     

        村民的质疑并没有动摇王光国的决心。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村民们被他的决心和诚心感动,开始主动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

     

        就这样,店子坪人开启了长达7年的绝壁凿路之旅。2011年,王光国带领村民在绝壁开凿公路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家都说他是现代新“愚公”。

     

    转型发展,不把贫困留给下一代

     

        如今,通村的7.5公里公路已铺成了水泥路。7月,洋芋河跨河大桥也即将正式通车。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光国又有了新目标: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走一条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致富路。

     

        “我们这里因为路难走,真正保留了原始的生态面貌,开发潜力很大。”王光国细数着村子的优势,提出了构建旅游资源群的构想。

     

        2012年,他联系了一家上海企业,在村里发展以猕猴桃为主产业的有机农庄。由企业出资租用15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建设高标准示范园,然后提供树苗和技术,吸引村民自发参与。80岁的刘太白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家里率先种了两亩猕猴桃。“国娃子的发展思路‘合政策,也合潮流’,我们相信他,就愿意跟着他干!”

     

        除了猕猴桃,村里还种植了数百亩银杏树苗和魔芋种苗。这些都是王光国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后,带领村民们开发的致富产业。

     

        “我想抓住机遇,让大家都富起来。不能把贫困留给下一代。”王光国说,“做新农民,建新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是店子坪人的梦想。现在,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网记者 张 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