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住进来时脏乱差、治安乱,没想到现在小区变得这么好。”近日,眼见记者来访,成都市新都区锦水苑社区居民曾令春忙上前道出自己的心声。
锦水苑社区曾是成都市新都区远近闻名的“万人嫌”小区,但一年多来,却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新转变,发生了令居民们“想不到”的大变化,从“讨人嫌”变为“人人爱”。
“想不到,治安变得这么好”
锦水苑社区是新都区第一个拆迁安置小区,住了近万人。2006年建成后,主要用于安置当地因工业发展占地的8个村的拆迁农民。
原来分散在各地的农民突然集中住在一起,生活方式五花八门,加之外来人口众多,人员复杂,社会治安成为最大的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当地下决心啃下锦水苑的治安硬骨头,探索从传统的“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机制。
社区很快组建了14人的联防队,安装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外部靠联防队这道门来防,内部靠网格管理来治,在各院落、楼栋选举产生楼栋长、单元长,每人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同时,社区的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善,开始实施人车分流,每个居民大院入口安上道闸。社区干部、党员、议事代表节日期间不休息,每天站在大院门口执勤,不断地解释、引导,让大伙儿逐渐习惯。社区党支部书记谢章林说,因为有了一套治安防范机制,社区至今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想不到,居住环境变得如此美妙”
“以前跳坝坝舞为了争个电源插座,都能闹得不可开交。我们意识到,还是我们的配套设施没搞好,立马硬化路面整理出场地,增设电源。有的院落缺健身器材,便赶紧添上……”谢章林说。
锦水苑社区逐步建立并健全了由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民主决策的社区自治体制,拓宽社区居民多元参与治理的渠道。
“我们选楼栋长、单元长,召开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公开提,投票选,大家的事情大家定,让大家都觉得自己才是社区的主人。”谢章林说,居民通过“议事会”制度,看到社区内安全防范、便民利民制度在自己的提议下不断建立、完善,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小区的主人。
为了监督社区各项工作,社区还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社区居民观察员”队伍。这支队伍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社区各项管理,监督评议社区物管、城管、治安巡逻履职情况和管理效果,并对居民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
同时,锦水苑社区还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体系,以增加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目前,社区成立了老年协会、文艺演出宣传队、太极养生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下设宣传咨询、环境保护、帮残助老等7支志愿者服务队,共308人。
“想不到,出了事有社区‘撑腰’”
去年1月,谢启贵70岁的母亲廖玉英在社区门口被挖开的电缆沟绊倒,腿骨折,医药费花了好几万元。谢启贵多次去找施工方要赔偿未果,最后找到社区的人民调解室。谢章林接下这个麻烦事。
谢章林回忆,调解不下20次,都没能达成一致。眼看着2014年的春节就要到了,谢章林再次给责任公司施压。廖婆婆在摔倒整整一年后,责任公司终于带着直接责任人到廖婆婆床头,亲手交给6.5万元赔偿金。
不论是需要上法院的大问题,还是鸡毛蒜皮的小毛病,社区完善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依靠网格管理中的社区调委会调解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居民代表等人员,都能及时帮着调解,确保“零激化”。
如今,锦水苑社区通过探索,推出了基层社区治理的“系统治理法”,积极探索居民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入、社区自治管理、群众互动参与、公共服务延伸等机制,构建起了党组织领导、民主化自治、管理全覆盖、活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系统化社区治理格局,开创了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局面。(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