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历史悠久,但对于国内高校来说尚属于新鲜事物,真正“吃螃蟹”的不多。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通过与专业院系的分工与协作,以人性化的空间打造、丰富的社区体验和优雅的养成教育,着力构建师生“学术—生活—成长的共同体”,以书院制推动本科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师生成长的“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是以师范生为主体的住宿制书院,以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命名,秉承的也是这位老校长提出的“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办学理念。自2007年创立以来,经过几年的摸索,2013年3月正式进入实体化建设。目前集中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美术教育等12个专业的1600余名师范生。
“教育的灵魂是密切的师生互动。”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吴薇告诉记者,考虑到师范生培养的特点,书院更加关注的是,怎样培养一个好老师,如何“充实学生生命,铸就未来师魂”,以此创新师范生培养体制机制、完善师范生培养体系,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人生导师制”是孟宪承书院的一大特色。书院聘请了来自学校12个专业的32位人生导师,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每周走进书院社区,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
此外,孟宪承书院还延聘特级、高级中学教师以及成功人士、知名校友组成社会导师团队,召开座谈交流会和见面咨询会,指导书院学子的专业发展,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对教育现状的认知。
学业诊断推动教学
在孟宪承书院,学生是社区的主人,可以充分享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乐趣,参与书院的每一步建设和日常活动。学业生活遇到困难、迷茫,书院随时敞开大门,“师生午餐会”“人生导师咨询会”上尽可以畅所欲言、寻求帮助,书院就是一个温暖的家。
吴薇告诉记者,孟宪承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在思考书院和院系的关系,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服务好学生发展。每学期的期中阶段,孟宪承书院都会对全院学生开展学业情况普查,主要针对课程难度值设置等问题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书院辅导员在两周内完成对本专业学生的访谈,形成面向学生个人的学业诊断报告和建议。
孟宪承书院还积极营造勤学乐学、崇尚科研的良好学风,大力提倡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并在科研中促进和检验专业学习。设计科研指导手册、加强指导讲座、各院系人生导师“一对一全程指导”,给予学生扎实的引导。
“当前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未能在办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尚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说,我们希望孟宪承书院的探索有助于学校进一步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助于破解本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朋辈互助,共学共进
打开孟宪承书院网站,点击“我的导师”页面,你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一群本科高年级学生,被亲切地称为“学生导师”。孟宪承书院已经形成了朋辈互助、共同成长的良好风气,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互助性。
“朋辈互助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素质提升和教师技能训练。”吴薇告诉记者,作为朋辈指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宪承书院聘请了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学生导师团队。目前,学生导师团队由108名同学组成。学生导师从大一新生入学首日开始,就主动走进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共同参与学术沙龙、带教学习、社团活动等形式,一同成长。书院有一整套完善的学生导师培训和考核机制。
“对于师范生来说,充实生命具有多倍的生命价值。”著名教育家、孟宪承书院名誉院长叶澜教授在书院揭牌仪式上如是说。在孟宪承书院,每一名书院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书院的学生,又是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与学术发展由所在院系承担,“第一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与人格养成主要由书院滋养。书院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与院系专业学习环境不同而又互补的“第二课堂”学习生活环境。
令人期待的是,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的探索,将不仅仅局限于师范生教育。陈群告诉记者,华东师范大学计划继续以推动孟宪承书院改革试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希望这既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创新,又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万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