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01日 星期二

    记者传真

    文化因交流而焕发光彩

    ——第48届年度美国史密森尼民俗文化节掠影

    王传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1日   08 版)
    图为游客在观看川剧变脸表演。王传军摄

        【核心提示】

     

        这是中国民俗文化首次如此大规模、长时间、体系较完整地呈现在美国观众面前,为美国民众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别样窗口。

     

        美国华盛顿国家大草坪露天广场这些天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美国史密森尼民俗文化节。广场上帐篷林立,人头攒动,形形色色的中国元素映入眼帘,这标志着本届民俗文化节的主题是中国。来自中国的100多位民间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上百万名游客展示“中国:生活的传统和艺术”。

     

        美国史密森尼民俗文化节于1967年首次举办,它一直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夏天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每年吸引约100万名游客。文化节展示全美各地以及全球各国的民间文化,彰显了文化的多样性。

     

        本届民俗文化节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民俗文化传统中心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共同主办,为期两周。据活动中方策划承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秦文焕介绍,“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这一主题旨在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样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岁月中积淀的智慧结晶。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散发夺目的光彩。如今,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文化依然在集体记忆、民族认同、审美情趣、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潜力。此次民俗文化节共同策划人吉姆·多伊奇表示,他希望今年的游客能见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代表,并对中国多民族文化和习俗有所了解,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文化节期间,美国民众可以欣赏来自中国15个省市的8项舞台表演节目和16种手工艺表演。民俗节围绕着团聚与平衡的思想,设计了9个板块,如“春去秋来”“养于地”“朝向天”“升月阁”“五香厨房”“大家一起做”等。区域划分有展示、表演,美食品尝、互动体验等。展区内装点着许多中国文化符号,现场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儿。

     

        “升月阁”取月亮升起、家人团聚的寓意,是表演艺术的主舞台。多种中国传统音乐、戏曲和歌舞在这里演出。这里也是中国多个民族共同的舞台,除了汉族的浙江婺剧团、福建泉州木偶剧团,还有苗族、侗族、羌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在“升月阁”里,美国孩子们为川剧变脸表演艺术家的绝技鼓掌叫好,兴奋不已。

     

        观众与艺术家的互动是本届民俗节最为出彩的部分。“大家一起做”板块让观众动手,现场学习剪纸、中国书法、中国舞蹈。游客在露天踢毽子、扔沙包。大家在“做”和“玩儿”中,不知不觉体味了中国文化。

     

        文化交流显然不止观看与参与。为了保证中国民俗文化能够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美国人,中外策展人不仅从国内请来五位民俗、社会人类学专家做讲解人,史密森尼学会还在美国请了十几位洋专家和学者,他们组成了强大的讲解团队。他们对现场的展示进行讲解,同时也为观众进行翻译和答疑。从事云南音乐研究的美国专家、本次民俗节讲解人之一海伦·瑞斯博士,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她曾多次赴云南调研,云南的风情文化深深吸引着她。她很高兴能借民俗节的平台向美国民众介绍自己眼里的中国文化。

     

        诚如中国驻美使馆公使陆慷在民俗节开幕式上所说,人文交流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中国拥有5000多年历史,56个民族传承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民俗节为中美搭建了一个分享中国民俗文化的平台,为增进中美彼此了解提供了机会。中国驻美国使馆文化处李鸿公使衔参赞告诉记者说,这是中国民俗文化首次如此大规模、长时间、体系较完整地呈现在美国观众面前,为美国民众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别样窗口。

     

        (本报华盛顿6月29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