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30日 星期一

    最美基层干部

    回汉团结一面旗

    ——记云南省武定县西和村党总支书记聂开

    任维东 杨紫萱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30日   04 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真不忍心我们村再这样乱下去、穷下去了。”这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西和村主任、党总支书记聂开上任之初的心声和工作动力。10多年过去了,在他的带领下,西和村逐渐由一个又乱又穷的村子发展成为安定团结、生活富裕、伊斯兰文化浓郁的特色新村。

        西和村临近武定县城,居住着汉、回、彝、苗、傈僳、傣等6个民族,全村近5000人,村里的回族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1994年,村里的回、汉两族群众因为山林、土地纠纷引发矛盾并持续多年,两族群众多次斗殴、集体上访,甚至围堵县政府大门,冲击法庭和监狱,对立情绪严重。

        1997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县城做生意的34岁回族汉子聂开回了村子。伴随着一路鞭炮声,聂开在200多名群众的簇拥下到村委会走马上任。然而他明白,等待他的是个“越斗越穷、越穷越斗”的棘手的“烂摊子”。

        聂开深知,民族团结搞不好,没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带领村民致富只能是一句空话。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扎进每户村民家中,一家家做工作,一户户讲政策,向大家说明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共同发展的道理。起初他经常遭到误解,被很多回族村民视为“叛徒”。面对各种责难,甚至威胁、恐吓,聂开坚持了下去,他说:“不管是回族、汉族或者是其他民族,都一定要互相尊重。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要公平公正。”

        一段时间后,村民们看到了聂开解决问题的公道和看待问题的远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观念在村民心中慢慢扎了根,解开了多年来回汉两族人民的心结。聂开又组织村内干部群众去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村子“取经”,让大家亲眼看到只有民族团结和睦了,经济才能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不管汉族还是回族,只要哪家遇到难事,村民都会主动上门帮助解决。汉族学生张建琼和郭建红考上了大学,家境困难无力支付学费,村里的回族群众捐款一万多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村里的汉族建筑老板先后带出去了数十名回族青年,如今,他们大部分已自己当了老板;在外开清真餐馆的回族同胞与汉族兄弟建立了肉牛养殖协作关系,形成了汉族养牛、回族卖肉的经营模式,一起携手奔小康。聂开顺势而上,把两族群众团结和谐的热情引导到建设家乡的实践中来,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多万元组织群众兴修了两条全长1200米的机耕路,把大西村、杨柳箐、清真寺、小西村四个村的1000米村间道路全部建成水泥路。

        如今的西和村完成了从“乱”到“治”的转变,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全村一半以上的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家庭还由回、汉、苗等多种民族组成;全村多年来没有出现一起集体上访事件,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全村299件林权纠纷都得到妥善处理。目前全村固定资产上百万元的农户已达80多户,存款10万元以上的农民已达250多户,60多户农民有了家庭轿车,1070户4527人全部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250多户用上了沼气。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200元,呈现出“回汉一家亲,共建新农村”的喜人景象。(本报记者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杨紫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