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30日 星期一

    “万湾人家”的致富之路

    ——大学教授和村民携手共建“美丽乡村”

    韩寒 张哲浩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30日   06 版)

        因努力打造“三美一强一富”乡村,陕西省丹凤县万湾村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而8年前,这里人均年收入连1600元都不到。

        村民李安厚还记得,2005年底,村里来了三名大学老师,“说是来帮俺们解放思想搞建设,大家伙儿也没想着能有啥实际帮助”,李安厚记得当时大家伙儿的想法。

        三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老师乔方东、刘晓武、高旭阔,应陕西省委组织部号召到丹凤县万湾村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在村子里了解到的状况让他们“吃惊”——没有像样儿的路,一下雨就和稀泥。除富裕人家可以进城买蔬菜,一般人家没有菜吃,想吃饭有点儿味道,就猛往面条里加盐。请县人民医院给老百姓做义诊,40岁以上的几乎全是高血压。“吃盐吃的”,刘晓武回忆说。

        他们决定利用专业知识为村民做点儿什么。

        三人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发现万湾村有发展观光农业的潜质:临近国道,距县城仅12公里;隔着一条丹江就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棣花村”,有文化旅游资源;村里1500亩天然李梅可以搞采摘。他们将万湾村产业发展的设想汇报给学校,得到高度重视。在校建筑学院王树声博士的主持下,一个“万湾村五年发展规划”酝酿成功。

        “一份完整的规划,包括功能布局、产业规划等诸多方面。我们为万湾村制订的规划,既包含发展农家乐等产业规划,又包括道路修整、河流清淤、村容美化等细节设计,”王树声介绍,“难得的是,丹凤县和万湾村全力配合,把符合规划学规律的理念扎扎实实落到了实处。”

        他所说的“实处”,是指万湾8年间坚持不懈地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美化工程。“我们先后拓宽修建万湾村水泥路3.4公里,通户率达90%以上;改厕、新修沼气池100多口,让更多村民实现了能源的清洁利用;动员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对环村路的垃圾进行清理。”丹凤县县长郑晓燕介绍。

        发生在村民张当群身上的变化,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2006年前她在山上种地,当年从山上搬了下来,开办了农家乐“贾家人家”,从“家里吃盐都要借钱买”到年收入近六七十万元、盖起二层小楼,仅用了不到8年时间。现在她带领着周围51户人家开办农家乐,共同致富。

        2013年底,万湾村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

        陕西省首届博士服务团成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卢渊来到万湾村后,发现当地基本生计问题已解决,于是想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塑造乡土地域文化、改善村落环境与面貌提供一些帮助。他带领研究生完成了《万湾村美丽乡村规划》,在村委会给百姓们讲解方案,使他们认识到塑造地域文化是进一步改善村落整体形象的核心,并一点一点地将方案变成现实。

        “农村的城镇化,应该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不是把农村简单变成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还要保持乡村历史沿革、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使农民有家园的认同,并保护中国文化传承的根脉。”王树声强调。

        他们想让农民“有环境涵养自己的性情”。

        村口,新刷过的象征宗祠的牌坊熠熠生辉,上面用楷书写着四个大字:“万湾人家”。(本报记者 韩寒 张哲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