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组织工作者张锲因病于2014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后,文学界人士和各行各业的广大读者纷纷表达哀思。今天,由中国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追梦者的歌吟——张锲文学创作65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王蒙、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何建明等与数十位与会者一起缅怀追思张锲。
张锲是文学公益事业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何建明说:“20世纪80年代初张锲同志就曾梦想过参与建立中华文学基金会,作为繁荣华夏文学的经济后援组织。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锲同志不辞辛劳,尽心尽力。经他多方呼吁,1986年,中华文学基金会终于在各方支持下正式成立了。”
王蒙说,张锲的作品宣传、主张的是一个改革者的形象,是一个积极进取者的形象,是一个不怕任何困难,克服各种难点的追梦者的形象。“张锲是我的邻居,我们常常有机会见面,有所交流。他在退下来之后,身体状况很快就不是那么理想,但是在行有余力时,他仍然愿意献身给文学事业,献身给文学基金会的事业。”
水利部副部长蔡其华是张锲大女儿的同学,她将张锲视作“少年的人生向导和一生的良师益友”,“我儿时家境贫寒,父母也忙得顾不上我,那时我就常去张锲家,读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内心的沉静。没有张锲作为引路人,我不可能走到今天。他告诉我要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要勇敢地去追求梦想的道路。”
作家刘震云回忆曾经跟随张锲去延安等西北贫困地区捐书的经历,“我发现一路走下来,张锲老师是兴致勃勃的,他愿意去这些地方,他愿意做这些事情,我觉得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在生活中张锲老师是一个非常富有乐趣的人,他的陕北民歌唱得非常好,朋友相聚时,在饭桌上他常会主动站起来唱这些歌。”
著名作家袁鹰因病未能前来参加研讨,他在病房里撰文《从净土寺小院开始的四十年交往》(刊发于6月27日《光明日报》9版),表达对张锲的怀念。研讨会上,工作人员朗读了这篇文章。袁鹰在文中称张锲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理想主义地写诗,现实主义地生活”。
张锲生前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他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发表了近300万字的作品。其中,长篇报告文学《热流》在20世纪80年代初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改革者》是新时期“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品,获“当代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报告文学《热岛》《是真名士自风流》《又当桂子飘香时》,散文《在陈嘉庚先生墓前的沉思》《魂兮,归来》《剪不断的中国结》均获全国性大奖。
张锲曾说:“人不能只在梦里生活,但又不能没有梦,没有梦的世界太枯燥、太乏味了。没有梦的人生,简直是枉活了一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长诗《生命进行曲》似号角嗒嗒,鼓舞了一代代年轻人。如今,张锲这个追梦者的歌吟犹在耳畔,感人心脾。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饶翔 牛梦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