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俺闺女呀!”面对记者,河南南阳邓州市花洲社区88岁孤寡老人王绍华高兴地说。6月17日上午,“闺女们”带着好吃的回家了,帮“妈妈”洗衣服、梳头发,握着手唠家常。“东西根本吃不完,原来的还没拆开,她们又送来了。”老人家红光满面,话语中满是开心。
王绍华的“闺女”,就是邓州“编外雷锋团电力营三八雷锋班”的女团员们。
雷锋战友成立“编外雷锋团”
“虽然我与雷锋在一起生活仅仅两年,但雷锋精神陪伴了我一生。”雷锋战友,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回忆起和雷锋相处的时光,动情地向记者讲述这段岁月如何带来了“编外雷锋团”。
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青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原工程兵工兵第十团,其中就有“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政委姚德奇。就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雷锋。54年过去了,宋清梅仍清晰记得与雷锋一同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时,雷锋赠给他的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成为他们日后成立“编外雷锋团”的力量之源。1964年至1985年,560名曾与雷锋一个部队的青年相继复员或转业,回到家乡。1997年4月,他们自发成立了“编外雷锋团”,下设3个营9个连,旨在结合行业、岗位特点,把学雷锋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随着“编外雷锋团”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人纷纷申请加入,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少年,有来自本市、本省的,还有来自河北、山东等省的先进单位和个人。2004年至2010年,青年营、交警营、电力营、少年营、大学生营等相继成立。
雷锋团的责任与自豪
王绍华与雷锋团“闺女”的“母女情缘”,始于13年前。当时,抄表女工门金梅在工作中了解到王绍华老伴早年因病去世,膝下无儿无女,仅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邻里接济勉强度日,便和班里的姐妹们扛下了照顾老人的任务。13年里,“闺女们”认下的“爸爸”“妈妈”越来越多,水漏了、电停了、下水道堵了,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闺女”。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看到老妈妈这么开心,心里幸福感满满的。”门金梅说,“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为老妈妈和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做事情,这与我们作为雷锋团一员的责任感、自豪感以及心里头雷锋精神的种子分不开。”
今天,互联网也成为“编外雷锋团”了解群众困难、做好事的重要媒介。2010年3月,“编外雷锋团”成立了以“邓州吧”和“湍河吧”两个贴吧为根据地的“吧友营”,网上寻找帮扶对象,网下实施帮扶活动。目前,该营从最初的136人发展到1000多人。
6月10日,“湍河吧”内一则“救助重病患者张国宾”的帖子,引起了“吧友营回民支队”的注意。张国宾年过六旬,夫妇俩靠卖烤红薯为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在张国宾被确诊为食道癌后雪上加霜。了解到张国宾的情况,“吧友营”副营长金胜利便开始带着队员四处奔波募捐。13日上午,一场通过网络集结的爱心募捐在邓州交通南路解放清真寺举行。采访结束时,金胜利告诉记者,捐款所得1万元已经送到张国宾家中。
雷锋精神的教育基地
目前,“编外雷锋团”已发展到19个营1.2万多人,成员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干部等各类人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多年来,“编外雷锋团”的队伍不断壮大,受益群众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编外雷锋团”成立以来,做好事40多万件,为困难家庭、灾区群众、贫困病人捐款近150万元、捐衣物30多万件,为学校捐赠各类书籍20多万册。
“编外雷锋团”很多团员曾是干部,比如政委姚德奇,人送称号“一碗端”,只因他在担任房管局局长期间,不管来客是谁,都坚持用一碗烩菜配主食招待。
2002年初,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邓州市决定,在湍河游览区兴建以“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为中心的“雷锋精神教育基地”。展览馆2003年2月26日正式落成,分四个部分,详细讲述了“编外雷锋团”的历史及发展现状,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生动阐释雷锋精神。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表示,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以雷锋精神为镜,做“雷锋式的官员”,和群众交心,让群众放心,为群众办实事。(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李易衡)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本报评论员
捐款150多万元,做好事40多万件,为学校捐书20多万册……自1997年4月正式成立,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让雷锋故事传承不息,更让我们感受到雷锋精神的恒久魅力。
一种积极的精神怎么可能消失?一种昂扬的生活态度怎么可能不见?一个无数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怎么可能淡去?邓州“编外雷锋团”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响亮地回答:雷锋精神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在不断发扬光大!
雷锋精神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在人们心里扎根,就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1964年,当560名雷锋战友把雷锋的日记、照片打进背包,把雷锋精神“背”回家乡,就把这粒精神的种子埋进了中原大地。青春的雷锋精神,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热情,“编外雷锋团”1.2万多名成员中82%是青年,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这个团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年轻一代的追求。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编外雷锋团”,不缺少精神的动力,这个群体里的青年人都在感受精神的力量,同时也都主动传播着雷锋精神。“编外雷锋团”还有组织的力量,因为心中装着别人,青年人在这个组织里干得有滋有味,不仅精神得到洗礼,能力也得到很大锻炼。
我们每个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环境的创造者。“编外雷锋团”让学习、发扬雷锋精神在邓州蔚然成风,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少一些“雷锋消失”的抱怨,多一些“我做雷锋”的行动,我们的社会就能形成人人传播真善美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