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大会闭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院士章程修订所引发的讨论还在持续。“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人们期待着,院士制度改革能够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助推剂,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的资助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我对院士制度改革持欢迎态度,希望改革激励院士队伍在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说,“我们年纪比较大的院士一方面要从国家需要、从全局出发,继续努力多作贡献;一方面也要尊重、扶持优秀的年轻人。”
“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在科研管理层面上要淡化将其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郑度说,现在很多地方和部门在项目申请、实验室评估等方面把“有几个院士、有几个杰青等,都作为加分内容”,这在客观上给院士称号披上了一层功利化的外衣。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制度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这无疑将在改革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中,发挥巨大的指向性作用。
“院士要自律,如果不是自己专业里的事,或者没有能力做那么多,就不要在一些单位挂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希望院士制度改革能进一步严肃科研道德,院士们也应该加强自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甚至知识分子群体树立正确的标杆。
这一点,也正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所在。南开大学研究生杨勇说:“院士群体是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最优秀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榜样的力量,告诉着我们这些后辈,在治学的道路上何为对、何为错。”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博士何桥认为,此次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无论对于院士群体的自律和他律,还是促进这一群体保持“新鲜血液”都有积极意义。的确,院士们肩负着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深化改革,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将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两院院士章程的修订只是院士制度改革的起点,相关细则正在加紧制定中。为了避免院士推荐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很多院士提出应该严格实行推荐者和被推荐者“双盲”的被动推荐方式。郑度认为:“如何被动推荐,还需要在细则中加以规范。”王小谟也表示:“《中国工程院章程》的修订取消了部委、地方和集团的推荐。这个方向是对的,尽可能减少行政的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但是,提名渠道变‘窄’也容易滋生另外一种腐败,在接下来的细则制定中,要考虑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
“通过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逐步解决院士队伍学科布局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个别院士自律不够等自身建设问题,有利于为凝聚高端人才,更好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院士制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或许正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所说,“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是项系统工程,需要两院院士的长期不懈努力,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新闻媒体在宣传院士成就贡献、弘扬科学精神以及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报记者 齐芳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