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之星

    节约:把小事情做成大事业

    ——记吉林省社科院退休研究员、节约网创办人李晓群

    作者:曾毅 任爽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7日 03版)

        如今,当“适量点餐”“简约包装”“节约资源”成为社会新风尚时,“节约”早已成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节约网创办人李晓群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他说:“节约是件小事情,却能做成大事业。”

     

    “书呆子型学者”变身“中国节约网站第一人”

     

        “节约可不仅仅是节水、节电、节粮。儿童报多种特长班、商品过度包装、决策失误等浪费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只要一说起节约和浪费,李晓群就能立刻打开话匣子,他说:“事事有浪费,处处可节约。”

     

        20世纪80年代初,在吉林省社科院经济所工作的李晓群,开始研究浪费问题,不仅发表了大量论文,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浪费问题》,还著有《中国企业浪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一书,成为国内研究浪费和节约问题的专家之一。

     

        “在用电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网络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李晓群想,如果自己也能办个网站,那么节约的理念准能传得更广。想到就干,当年56岁的李晓群在“恶补”了3个月网络知识后,竟然真把网站办起来了。2005年8月23日,国内首家以“节约”为主题的网站——节约网(www.jieyue.net)走入了网民的视野,李晓群也被网友誉为“中国节约网站第一人”。

     

    “开网站的意义不比做学问差”

     

        生活中处处“抠门儿”的李晓群,办起网站来可一点也不“抠门儿”。网站的第一笔投入是李晓群准备买车的钱,过去的积蓄、自己的工资,甚至妻子的工资都成了网站的后续投入,家里的电脑、沙发、电水壶也成了公司的办公用品。

     

        对于李晓群而言,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性格。原本不爱抛头露面的李晓群,一到公共场合,就会主动掏出名片,熟练地推介节约网。2005年底,节约网被吉林省发改委推荐参展国家“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李晓群因此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户生产节能型产品的企业,他带着网站的工作人员主动与参展企业和有节能专利产品的个人联系,最终成功开办“节约仓储超市”,免费在网上为节约型企业、产品、技术和好的创意做展示,极大地丰富了节约网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节约网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全国同类网站中排名第一。2008年,节约网被中国互联网协会评为中国首批“绿色网络文化产品”;2012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13年,在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互联网20年”评选活动中,入围“互联网20年最具价值产品”。李晓群还被国家节能中心评为“2013年全国节能榜样人物”,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研究”。

     

    “让节约走进千家万户”

     

        在节约网编辑部,每张办公桌上都是一盏12瓦的LED节能灯,并且单独可控。节约网技术总监李云峰说,受李晓群影响,自己的20多名同事都有“时时节约”的职业病,大家在饭馆吃饭,可能会跑到后厨去指导一下如何改造才能节水、节电;在公共卫生间,会随手关掉未关严的水龙头……

     

        如今,除了员工,李晓群的节约网还有一大群“粉丝”,有政府官员、高校教师、学生,还有社区的大爷大妈……他们出行拼车、吃饭拼餐,乐于和李晓群一起传播节约理念。

     

        节约网把老百姓的节约方法编成了生活窍门书,在市场上热卖几万本,已经再版多次;推介很多节约型产品走入百姓生活,让节约创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3年,为贯彻落实和响应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李晓群又开通了国内首家研究浪费问题的综合性网站——浪费网(www.langfei.net)。

     

        李晓群说,如果节约网和浪费网能让人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过上一种节约式生活,那么,他“要让节约的观念、节约的方法、节约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理想也就实现了。(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