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不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

    作者:叶辉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7日 07版)
    2006年6月20日,本报记者叶辉(左)采访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

        编者按

     

        6月7日,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本报联合召开了“叶辉新闻作品研讨会”。本报领衔记者叶辉介绍了自己从业31年来,对新闻记者这一神圣职业的执着与坚守,来自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新闻界和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就叶辉作品的特色、风格和影响力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罗曼·罗兰说:“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一个人能终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是一种幸福。我很庆幸,自己从事的新闻工作正是喜欢的职业,这种职业发散出的灵魂香味,一直伴随着我走完职业生涯。

     

        记得1983年刚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时,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卢良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当记者,我断然拒绝。老站长很惊讶,问为什么。我以一个山村农民的愚昧理直气壮地回答:记者是社会活动家,我性格极度内向且有社交恐惧症;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我读书太少,知识结构严重畸形,难以胜任工作。

     

        但是,我最终还是当了记者,并且当了一辈子。

     

        我的职业生涯是不断追寻职业幸福感的过程。但这种职业幸福感却经常与惶恐相伴。由于历史原因,我从小学到大学共读了8年书。当我因偶然的机缘走进光明日报时,惶恐极了。从此,这种惶恐便伴随着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正是这种惶恐迫使我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认真准备,认真采访,认真写稿。

     

        心里惶恐,是因为肚子里没货。伴随着这种惶恐的便是我对知识的饥渴——知识库存太少,需要不断充实。因此,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从来没有中断过学习。

     

        职业幸福感需要付出辛劳去努力追寻。我是驻省记者中在全国跑得最多的记者之一。30年中,我南来北往,从黑龙江的绥芬河、黑河到满洲里,从新疆的阿勒泰、哈密到和田,从云南的德宏、瑞丽到河口,我深入边防部队,追寻惊心动魄的缉毒故事,感受边境贸易热火朝天的场景;我也曾追寻到境外,参加国际顶尖的学术会议,领教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风采。2006年,青年数学家朱熹平临门一脚破解了世纪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我受命采访,四处追寻,他四处躲避,最终还是完成了整版的长篇通讯,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记者这个行业承载着太多的社会期望,秉持着社会良心和公正,收获的不仅是鲜花,还有荆棘。80年代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辉煌期,也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峰期。那段时间,我以初生牛犊的无知无畏,把笔触深入社会矛盾中,写出了一批问题报道和批评报道,结果引火烧身,引来告状者无数,甚至惊动了北京高层多个权力机构的讨伐。但最后事实都证明,我的报道是正确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紧张、焦虑、夜不能寐,何尝不是人生另一种幸福。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老记者告诫我:不到现场不写稿。新闻现场是记者的战场,要收获职业的幸福感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如今的记者乘轿车、住宾馆、吃宴席,采访拿材料、听汇报,身体舒服了,但稿件离生活远了,离基层远了,离群众远了,离真实远了,离职业的幸福感也远了。我告诫自己,采访重要的稿子必须到现场。采访“海岛医生”吴棣梅时,我坚持跟随她到小岛出诊,于是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的细节扑面而来,人物变得真实、可信、立体,充满人情味。采访“麻风村”年轻医疗团队,第一次采访很失望,二进麻风村,我们坚持住进病房体验,简陋的床铺,被褥里会不会有麻风病菌?心里有点忐忑,有点担忧,甚至有点恐惧,因为隔壁就住着麻风病人,麻风病人伤口散发出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历时3个月,遍访数十人,稿子见报,领导批示,好评如潮,职业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我很怀念80年代,那时记者采访是要到现场的,不到现场不写稿;采访是没有功利的;线索和选题是需要自己去找的,不必等上级布置;去基层采访是不需要基层派车的,自己去挤公共汽车,自己找旅馆住,自己掏钱吃饭。今天,这些职业底线成了较高要求。那时候的记者比现在苦,比现在累,但却崇高,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能更多地体会职业的幸福感,哪有什么“防火防盗防记者”?

     

        感谢生活,让我置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感谢浙江,这个新闻富矿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闻题材;感谢光明日报,这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单位为我提供了施展的平台,使我这个“不适合当记者”的记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超水平发挥,三分才能发挥出五分能量。(本报记者 叶辉)

     

        叶辉简介 叶辉,1954年出生在杭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7年随“右派”父亲被遣送回祖籍浙江临海一个小山村。小学五年级即遇“文革”,从此辍学,改入社会大学。当过农民,做过木匠,阅尽人间脸色。1980年遵父命参加高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专修班就读。1983年进入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从事新闻工作,高级记者。1991年、2009年分别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2005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