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几乎透明,甚至连眼睛也没有,看起来宛如科幻电影里的外星生物……日前,成都科考人员在一些原始洞穴内发现了地下洞穴新物种——
6月中旬,四川省成都市华希昆虫博物馆的生物学专家对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彭州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一些未开发的洞穴进行探索。在此次对“幽暗世界”的科考中,科考人员发现了一批未知的洞穴无脊椎动物,其中很多是全新的物种。
两个新物种系首次发现
此次考察活动中,科考人员发现了种群数量庞大的马铁菊头蝠等大量洞穴生物。
“微观世界的发现更是可观,隐翅虫、蠼螋、蛾、盲蛛等无脊椎动物被大量发现。其中‘龙门山洞穴沟虾’和‘成都洞穴尺蛾’等是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物种。”此次科考活动负责人,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向记者介绍。
这种洞穴沟虾体长仅1厘米左右,与我们常见的虾外形差异很大,没有扇形的尾巴和长长的触角,身体几乎透明,甚至连眼睛也没有,看起来宛如科幻电影里的外星生物。它们不像绝大多数水生动物那样背向上游动,而是横躺在洞穴水洼里移动的。科考人员发现,它们的食物是偶尔落进水里的蝙蝠粪便,只要有粪便落入水中,它们就一拥而上抢食。这种沟虾只能存活在洞穴中,带出洞的样本在阳光下一个小时左右就会死亡,即使放在黑暗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也在两天内死亡。
洞穴尺蛾虽然有眼睛,但是对光并不敏感。它们停在洞壁上,强光手电筒照射它时,毫无反应,伸手就能捉到,不会躲避。幼虫在洞内到处爬行,寻找蝙蝠粪便。虽然洞内蝙蝠很多,但是由于这种蛾子不飞行,平时只是安静地潜伏在洞壁,蝙蝠根本无法发现,这让洞外蛾类天敌的蝙蝠反而成了它们的食物提供者。
由于洞穴与世隔绝,洞与洞之间的生物几乎不可能联系,因此洞穴物种特有性极高。例如广西进行过生物科考的洞穴几乎平均一个洞就能发现一个新物种,“一山一种,一洞一种”都是平常事。为了纪念其发现地区,它们被定名为“龙门山洞穴沟虾”和“成都洞穴尺蛾”等,不久将在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洞穴生物来自哪里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洞穴资源,而洞穴生物研究者极少,零星的科考活动多在贵州、广西和云南进行,而且大多数为国外专家主导,因此我国的洞穴新物种90%以上是国外考察队所发现。赵力介绍,洞穴生物科考探险从19世纪末的欧洲兴起,当时主要是对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的洞穴进行研究。现在,欧美国家洞穴生物科考探险开展已经极为普遍,而我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对我国洞穴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多是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探险队。
洞穴生物是自古生活在地下的么?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洞穴生物仍然来源于洞外。例如沟虾的祖先可能是暗河水带入;尺蛾也曾经生活在洞外,由于偶然飞进洞中找不到归路,而被动适应了洞中环境,经过长期演变,改变了食谱和生活方式。但是,现在的它们已经与洞外“亲戚”不同,成了独立的物种。
赵力特别强调,洞穴生态系统是相对封闭的,其中的物种也很少,并且由于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贫乏,它们大多生长缓慢。这种建立在低物种数量和低能耗基础上的生态平衡十分脆弱,一丁点的外界干扰都会改变洞穴内稳定的环境,使长期适应洞穴环境的生物面临灭顶之灾。而一个洞穴内的生物往往是特有的,一旦灭绝,就会成为历史,再也找不回来了。
目前,国内对洞穴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洞穴商业开发也多,有报道证实,一般商业化开发后人类频繁活动的洞穴,其内生物基本灭绝殆尽(与空气成分、水源、温度、光照改变有关)。这些目前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洞穴,一旦好奇的探险者大量进入观光,其中独特的洞穴生物几年后就可能完全灭绝了,它们甚至还来不及为世界所知。所以为了保护这些神奇的洞穴生物,此次科考将不会公布洞穴的具体位置,只会带领相关科研人员和媒体进入考察。(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邵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