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9天的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世界电影进入“中国时区”、“上海时间”给予高度评价,电影节也吸引了《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国际A类电影节,在引起全球关注、对接世界话语的同时,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吹响了向电影全产业链进发的号角。
毋庸置疑,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全球电影产业链向东转移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内电影崛起的同时,电影人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人才、技术以及金融服务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巨大差距。本次电影节上成功引进西方电影生产的“完片担保”模式、深度研讨包括“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电影产业中的作用,金融与电影互生互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次电影节的“节中节”、手机电影节收获巨大,全球1951部微电影参赛,手机院线创票房新高,超大互联网企业进入电影业成为热议话题,“线上荧幕”将会开辟电影业的另一片广阔的蓝海。“立鼎电影后期制作基地”这一白金级标准电影录影棚即将竣工,填补上海和国内电影后期技术空白,包括电影节上放映多部4K影片,科技对电影的引领作用展露无遗。
在突破金融和技术的同时,上海没有忘记在电影全产业链顶端的人才培育和城市氛围营造。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在电影节期间宣布成立,中国电影人才培养高地、上海戏剧学院以影视创意新媒体为学科专业群的浦东新校区也在积极筹建,上海高等电影人才培育的格局将重新改写;电影节期间多个大师班、上戏微电影节、上海大学生微电影节的举办,微电影(中国)协作体的成立,上海电影人才培育的土壤更加肥沃。
本次电影节明确宣布由政府办节,显示政府振兴上海电影的巨大决心和强烈愿望,把电影手册改为市民手册,放映影院和场次的增加,海选红毯志愿者、增加民间选片人,这些创举,都将电影与市民的距离拉得更近,上海国际电影节真正成为市民的节日。
伴随着中国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上海越来越成为全球电影人逐鹿中国的主战场。全球电影资源正不断向上海集结,迪士尼、梦工厂已经落户,包括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大量中外合拍电影启动,上海电影国际化趋势正在加速。同时,国内的影视力量也同样向上海高度集聚,多元投资的“中影国际”落户自贸区,光线传媒的“中国电影世界”也宣布启动。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业的摇篮和重镇,人们惋惜曾经失去的辉煌,但我们看到,以电影节作为标识,上海电影以全产业链为轴心,框架已经搭建、布局基本完成,上海正重新集聚力量,电影业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升起。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