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一个电影节的文化温度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新思考

    颜维琦 曹继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5日   07 版)
    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现场
    《舞台姐妹》
    《如父如子》

    《丽人行》
    《我的美国舅舅》
    《出租车司机》剧照。均为资料照片

        6月22日,随着金爵奖八大奖项一一颁出,持续9天的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大幕,人们依依不舍,由衷感慨。

     

        全世界有七八百个电影节,真正的A类电影节14个,上海国际电影节则是A类电影节当中最年轻的一个。这个创办于1993年中国电影产业全面改革之年的年轻电影节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为亚洲、为华语、为新人”,今年的电影节首次明确这样的办节定位。一系列新动作、新变化,也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一个电影节的文化温度、文化厚度和产业高度。

     

    “有高度”的电影节——回到产业发展本身

     

        电影节是观察电影产业的最好机会——电影节是电影工业繁荣的成果和折射,电影节的文化培育和标杆引领,又反作用于电影文化与工业。“时至今日,我们需要思考,电影节怎样才能适应历史特点,适应新的开放要求。”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说。在他看来,当前阶段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理当并且能够承担中国电影在亚洲崛起、凝聚全世界华语电影人才的力量、服务全球电影新生力量的任务。

     

        围绕电影产业的发展,围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部署了很多创新点。融合,成为今年电影节当之无愧的关键词。

     

        ——文教结合。电影产业的前端是人才。跟踪十年,经历三轮艰难谈判,温哥华电影学院落户上海,有望实现中国电影教育和北美电影教育零距离、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零距离、学生学习和学生创作零距离。与此同时,上海以文教结合合作办学为契机,筹建闸北环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影视制作园区,同步打造上海电影人才教育高地和高端电影后期制作基地。

     

        ——文金结合。作为一种规避影视制作风险的模式,“完片担保”在英美等影视发达国家已逐渐成熟,而在中国仍未普及流行。依托上海自贸区文化领域开放的契机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优势,今年电影节通过论坛和“青年电影计划”的联动,探索电影风险投融资机制本土应用,推动“完片担保模式”在中国的落地。在好莱坞制作过美式喜剧电影和美剧的导演唐季礼说:“完片担保对电影工业标准化的要求极高,一旦涉足,将是一个系统改造,这对中国电影工业的未来一定是有帮助的。”上海盛万影视文化公司总裁何晓秋说:“这将是中国电影产业真正走向工业化的重要一步。”

     

        ——文科结合。一年前,上海连一个中国一流的电影棚、录音棚都拿不出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一年的建设,一个多元主体的中国最好的摄影棚即将在上海诞生。“中影的研究报告指出,国内至少60%的专业后期制作依靠国外完成。大量的电影产业园或制作基地在各地兴建,但在整体制作水准上与欧美电影业的差距仍然相当大。原因之一,就是电影制作产业链严重缺失。”上海立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业务副总裁何川说。互联网与影视融合趋势日益凸显,网络剧、微电影迎来“黄金时代”,上海将打造中国网络剧微电影创意创业中心,优酷土豆集团携其自制内容生态圈首批入驻。

     

        “中国电影发展最缺的是工业体系,我们希望在上海真正打造一条现代电影工业链条。”胡劲军说。

     

    “有温度”的电影节——扎根群众,深耕文化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个直接的变化是,由过去企业办节、政府指导,变为政府实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责任主体的转移,它意味着办节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机制的变化呈现出新气象、新活力和新的社会影响力。

     

        “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但一定有追求,有更高的追求。它首先是要营造环境、创造规则,维护市场主体的顺利发展,这是政府办节的好处。政府首先要把电影节办成一个公共文化的服务平台,要为中国电影构筑一个走出去的国际化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在亚洲范围内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来服务。”胡劲军如是描述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的新平衡。

     

        经过21年、17届的深耕厚植,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走过了赚吆喝打品牌的最初阶段,要的不是热闹,追的不是明星,老百姓满意、叫好,才是对电影节最高的褒奖。步入青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着眼的是电影文化的浸润和塑造、观众群体的培育和凝聚。

     

        在电影节上,对观众来说,就是看到喜爱的影片。好的电影节可以以对观众品位的培育,更积极地定义和影响电影文化。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完善选片人制度,首次颁布选片人管理条例,成为网罗各国佳片的机制保障。官方推荐、首映盛典、向大师致敬、4K修复、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触摸3D、地球村、MIDA纪录片、手机电影节短片展映……凸显美国好莱坞之外的市场体系,传播主流、多元文化价值观。

     

        明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将在市民中征集50位影视达人,包括高校选片人也可以自由报名,用足民间智慧。今年上海首次开展“市民影评大赛”,收到来稿数百篇,普通市民观众讲述在电影节展映片中发现的真、善、美,何尝不是电影节文化价值的体现。

     

        本届金爵奖国际评委、中国导演刘杰说:“电影节需要传统、稳定和新气象,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为每年6月电影人和电影观众在上海的大派对。以电影为本、以人为本、以观众为本,正是一个有价值、有温度、令人温暖的电影节的取向。”

     

    “有厚度”的电影节——传承经典,呵护创新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一反往年,选择了最新4K技术全彩色修复的谢晋名作《舞台姐妹》。备受关注的是,今年“4K修复单元”首度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包括《出租车司机》《教父2》《费城故事》《苔丝》《悲惨世界》(1934版)《天堂的孩子》《怒海沉尸》《玛戈皇后》《上海小姐》《纯真年代》等经典老片。

     

        对老电影的4K修复,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担当。今年,众多经典老电影重回观众视野,重新修复的《舞台姐妹》在开幕式放完的第二天,就拿到上海的绿地公园放了露天电影。观众沉浸其中,激动不已,这就是电影的吸引力。

     

        通过办节,为产业发展集聚元素,推动电影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传承。不仅如此,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在思考、布局对未来电影的担当,努力呵护电影新人,鼓励创意创新,向互联网电影等真正好的资源和内容发出合作的信号。

     

        随着“亚洲、华语、新人”办节定位的明确,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继续完善手机电影节短片评奖、电影市场创投、亚洲新人奖、金爵奖所形成的阶梯式孵化机制。中国影片《胜利》《五彩神箭》分别拿下本届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和最佳摄影奖。青年导演张猛说,“谢谢电影节一直看着我这个导演成长。”他的第一部电影《耳朵大有福》就曾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第二部作品《钢的琴》和这部《胜利》都得到电影节创投项目的帮助。有意思的是,《五彩神箭》的导演万玛才旦也获得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两位导演一路走来,显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多年孵化青年电影力量的成果。

     

        电影节不遗余力地鼓舞着年轻导演的探索精神。胡劲军说:“谁对人关心,谁就有未来。电影节实际上是在培育一颗颗产业的‘种子’,我们不满足于一日、一节之辉煌,而是要看今年撒布下的‘种子’,明年、未来,能不能为上海、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发芽’、‘结果’。”他把电影新人和中小企业比作“蚂蚁”,他说,上海电影要发展,要大量培养“蚂蚁”军团,要把“蚂蚁”做成“大象”。“我们将盘点、梳理电影节留下的项目与资源,为其配套相关政策环境,让‘大象’带好头,‘蚂蚁’跟着走,完善上海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