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回到故里 回到孟子 回到思想的家

    ——邹城“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孔德立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4日   16 版)

        邹鲁之乡有谚曰:“芒种芒种,连收带种。”“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恰逢芒种时节在孟子故里邹城开幕。本次研讨会既收获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又开创了学术研究、文化普及与名人故里文化建设协同共进的新形式。由邹城孟子研究院主办的这场思想盛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专家与会,为邹鲁大地增添了新的文化生机。

     

    让孟子回归故里

     

        两千多年前,北枕泰岱、南襟徐淮的邹鲁文化孕育了孔子、孟子等先贤巨擘,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为万古伦常立极,其后墨子“非儒”,火力全开,遂使儒家跌入低谷。孟子辟杨墨,论性善,倡仁政,重振儒家雄风。此后,儒学之于中国文化的主干地位再也无人撼动。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是邹城人民的骄傲,学习的典范。研究孟子学说,弘扬孟子精神,领悟孟子智慧,实践孟子思想——一句话,让孟子回归故里,邹城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习总书记于2013年8月19日和11月26日,先后两次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引起学界及全社会强烈反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思想文化热潮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勃然兴起。邹城市看得准,抓得紧,行动迅速。一个个“文化突围”之战略举措相继推出,高潮迭起。遍及全国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名城千帆竞发,争先谋划文化兴业之策,而邹城抢得了先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力邀12位海内外孟学界知名学者开讲国学系列公开课第一课:孟子公开课,唤发起邹城人民作为孟子故里一员的文化自豪与自觉。

     

        成立孟子研究院,搭建起海内外孟子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在全市开展“我爱读《孟子》”活动,跟孟子学做人,从经典中品读智慧,使孟子故里的人民感受到孟子学说之真、之善、之美。

     

        邀集23个历史上受到邹鲁文化影响的城市代表齐聚孟子故里,共同发表《邹鲁文化城市宣言》。

     

        组建宏大的编纂体系,启动《孟子文献集成》工程。

     

        …… ……

     

        随着一台台节目相继亮相,精心筹备的压轴大戏——“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最终隆重上演。海内外研究孟子的一线学者尽数到场。

     

        杜维明先生在给研讨会发的贺信中说:“邹城是孟子故里,在这里召开国际孟子学研讨会是再恰当不过的。支持孟子学的研究、传播与发展,是当代儒家学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论语》里记载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而笑。今天,兴文重教之风再现于孔孟乡邦,从中我们也能够展望‘文化中国’的未来愿景。”邹城市委张胜明书记在致辞中说:“本次会议在孟子故里举行,旨在发挥儒家文化的独特优势,为推动孟子思想的研究推广提供平台。会议突出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关注邹鲁文明的传承发展,对于推动孟子故里的文化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恰如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日的孟子故里,可谓“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

     

    “天下邹鲁,一脉相传”

     

        邹鲁文化因有孔子、孟子等儒家圣贤而尤有功于中华。战国时代,“邹鲁”并称,已经被人们视为礼仪之邦。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鲁文化的研究成果明显多于邹鲁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邹鲁文化的价值。李学勤先生早在十年前就指出,区域文化研究的盛行,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标志。然而,邹鲁文化的研究却是这个广阔园地中相当冷落的一隅。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在很大程度上唤起学术界对邹鲁文化的重视,弥补了研究的不足。

     

        孟子研究院院长王志民教授在发言中说,邹鲁文化源于邹、鲁,又高于邹、鲁。邹鲁文化不是邹文化与鲁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邹文化与鲁文化的有机融合。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推动了邹鲁士风的形成,士风又影响了世风。孟子因邹鲁文化而生,邹鲁文化因孟子而扬名天下。

     

        杨朝明教授从“学术文化”的角度阐释了“邹鲁文化”的演变。他指出,子思曾到邹地讲学,孟子迁邹后,邹更具儒家文化氛围。战国时期,孟子名声很大,“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邹鲁”知名度的提升恰是因为孟子的巨大影响。司马迁在《史记·货值列传》中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在儒家文化的熏染下,邹鲁之地好儒重礼,民风醇厚。两千多年来,邹鲁文化由邹鲁之地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邹鲁”成为良风美俗的代名词。

     

        龚鹏程教授引用《史记·货殖列传》《孟尝君列传》等文献,证明先秦两汉时期邹鲁之地圣人之教盛行。此后,凡有圣人之教的地方,奉“邹鲁”为文明表率,以“邹鲁”为标识。可见,邹鲁不是专指山东这个区域的文化概念,而是重视文教、重视文化传承的文化概念。今天弘扬邹鲁文化,应重在激发其内在的文教价值,不能只借用其文化符号。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脉相传”的邹鲁文化,传播中原、江南和东南等地。“地接尼山近圣人,家居邹鲁多君子。”邹鲁之地牵头邹鲁文化城市圈共同弘扬邹鲁文化,其文借用“邹鲁”的文化符号,其质在于激发邹鲁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性善论:“向善”与“本善”

     

        唐代韩愈推尊孟子,以其辟杨墨、捍卫儒学之“功不在禹下”。大禹治理自然界的洪水,孟子治理了人们心中的洪水。这在历史上本无异议,但近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开始受到质疑。王其俊研究员的论文梳理了60多年来孟子性善论研究状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性善论的批判,到20世纪80年代的正面评价日益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争论再起,到当今对性善论的逻辑结构和形上学根据的争鸣,研究深度与广度上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本次对性善论的讨论,正反映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性善论争论的延续。

     

        在研讨中,郭齐勇教授呼吁应大力弘扬孟子“辟杨墨”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捍卫儒学的核心价值。他举例“牛山濯濯”章说明,孟子提出人性本善,是要解决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从本质的规定性上来说,人应该是善的,事实经验层面上的不善是后天没有保护它。李景林教授肯定人性善是一种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为诸种可能之一的“向善”,但其论证并没有从惯常的人之本质的道德性来作解释,而是把性善论建立在孟子思想中的“气”“才”的基础上。孟子以“气”表述人是身体实存性,以“才”作为蕴含在人“性”之内的实存性基础。徐冰博士则剖析了孟子性本善的两个理论基础:善是人的情感的真实性与表现形式的差等性。两个基础要结合起来看,不能割开,否则就易把人性理解为“博爱”或“私爱”。曾振宇教授从孟子“即心言性”“即天论性”入手,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从而证明孟子所言善性为普遍人之本性。一般对于性善论的研究多从哲学分析入手,澳门大学邓国光教授则从历史渊源上找到了性善论的依据。他说,孟子的性善论其源头在《尚书》的尧舜禹的圣德。

     

        性善论问题上的对话性又一次显现:丁为祥、方朝晖、刘瑾辉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性善论提出了质疑。丁为祥认为,因为人伦生活、文明及其秩序都不能离开善,所以孟子不得不以“四端”与“四心”对善进行具体言说。孟子希望人们在实践中去知性,并没有从理论上直接对人性作出善的规定。方朝晖从词语含义的演变入手,指出“本质”一词源于希腊哲学,指在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属性。现代汉语借用这个含义,把“性本善”解释成人性“本质上”的善,是对性善论的误读。刘瑾辉教授则认为孟子以人兽对比证明人性善,混淆了“本善”与“可善”,“道性善”之“性”指向不明。

     

        按照以上三位教授的理解,长期以来学术界理解的孟子性善论就需要重新检讨了。其实,以现代学术方法或西方哲学视角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混乱远不止性善论一例。为此,台湾学者李瑞全先生明确否定以理性主义诠释儒家义理。他认为,道德情操论、关怀伦理学、德行伦理学或社群主义,这些理论都不免在西方哲学传统下,分割了人类心灵或道德本心之一性体。儒家的道德实践功夫高于诸家所特有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想资源。

     

    仁政学说的新讨论

     

        在孔子仁学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孟子研究院副院长李存山研究员把性善论与仁政学说结合起来,认为从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到孟子鲜明地提出性善论,这一进程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性善论与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也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有爱心有能力的在位者,以其恻隐之心,行仁政于民,是儒家一直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如何把仁政学说落到实处,如何理解其蕴含的更广泛的哲学意义,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

     

        徐克谦教授从义利之辨入手,认为为上者不能自己唯利是图,却要求百姓要以义制利。仁者在位,首先要满足老百姓的利益需求。义是对统治者而言,利是对百姓而言,政府应从制度上保证百姓的利益诉求。

     

        仁政学说如果只是理想,而不能实施,对于治国安民来说就没有实际意义。王杰教授说,仁政学是建构在经济利益与道德教化两大原则之上的可行性政治方案。欧阳祯人教授发现,仁政学说通过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养”得以实现。从“孝悌之养”“父母之养”抵达天下父母之养。人的良知、良能最终与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从而使仁政蓝图落到实处。

     

    孟学史的新拓展

     

        《孟子》在宋代列入儒家经典序列。此后,孟子学蔚为大观。本次会议有13篇孟学史论文,涉及二程、陆象山、叶适、王船山、戴震、张九成、康有为等人的孟学思想。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孟子》的文本及思想研究相对充足,已出现了大量成果,而历史上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注疏、诠释、思想发挥所形成的成果不仅数量大,而且研究相对薄弱。梁涛教授相信,从学术的发展规律看,从孟子思想研究转向孟学史研究是一种必然。

     

        《孟子》文本的研究历来是孟子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次会议亦对《孟子》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丁为祥先生与青年学者林桂榛博士重新诠释了“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认为当前所有的研究均不得要旨。但两位的发言遭到与会者的严重质疑。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经常被人们误解为读书无用论。其实,孟子如子思等学者一样,时常引《诗》《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对《孟子》引《诗》《书》的研究,可以获得孟子对古典学的态度以及《诗》《书》本身流传的信息。武汉大学胡治洪教授论证了《孟子》引《书》的可靠性,肯定了今传本58篇《尚书》的价值。杨海文教授从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的《孟子》引论《诗》《书》入手,揭示了孟子思想体系与《诗》《书》文化系统的紧密关联。

     

    整体研究的新思路

     

        本次会议上,颜炳罡与梁涛两位先生的论文凸显了孟学整体研究的进展。一般认为,孟子有“三辨之学”,颜炳罡在此基础上提出孟子的“四辨之学”:人禽之辨是孟子思想的哲学根基,义利之辨是孟子的人生态度和施政之由,王霸之辨代表了孟子的治国理政、一统天下的方式、方法和政治理想,华夷之辨是孟子的文化诉求。孟子的四大辨题开启了中国价值趋向的主流,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意义。

     

        梁涛在其《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一书中提出统合孟荀研究的思路。认为宋代以后将荀子排除在道统之外,而以孟子为正统的做法值得检讨。孔子之后,孟子主要发展其仁学,荀子则继承其礼学,二人各执一端,一方面虽然深化了儒家传统,另一方面对于儒学的丰富性又是一种窄化。早期儒学是一个更为丰富、开放、包容性的精神传统,可以代表这一传统的是《论语》《礼记》《孟子》《荀子》四部书,可称为“新四书”。今天儒学研究的一个任务,便是把《荀子》纳入到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中,呼唤儒家礼学的复兴。在此基础上,统合孟荀,建构仁礼统一的儒学思想体系。

     

    他乡有夫子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孔子、孟子等中国思想家名声远播海外。无论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还是遥远的欧美地区,都可以见到孔、孟的踪迹。北京外国语大学郭连友教授讨论了孟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指出《孟子》中的“易姓革命”“民本”等思想对日本思想界形成极大冲击。李星湖作为朝鲜儒学史上的著名儒者、实学巨擘,济济多士。台湾学者林月惠认为,李星湖虽然强调经世致用,但仍有儒学的超越面。星湖开创的实学,并未根本颠覆朱子学,而是将朱子学予以批判地转化为创造。韩振华副教授以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哲海对《孟子》的现代重构为例,分析其法兰克福批判哲学背景与包括孟子在内的儒学相互结合的一种可能,认为罗哲海的研究为当代中国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参照。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东亚系主任齐思敏教授主要谈了孟子对欧洲、美国历史的影响。18世纪《孟子》通过传教士的翻译传到欧洲,影响了伏尔泰等启蒙运动的哲学家。西方人认为孟子不只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政治哲学家、理论心理学家。《孟子》一书是具有世界价值的资料。美国葛底斯堡大学司马黛兰教授发表了孟子关于身体的界限,指出大多数情况下,孟子视阈中的“体”标示着一个具有模糊界限的躯体。“体”可以是身,也可以指家、国,甚至整个天下。此外,海外学者还从人性的软弱、智的不可化约性,以及天命与时运等角度,对孟子思想展开了深入论述,大大丰富、拓展了我们的视域和眼界。

     

    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6月7日早晨,邹城的文化专家、教师、市民来到孟府赐书楼前,等待与孟学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初夏的清爽与孟府满园的花香,为活动营造了温馨氛围。陈来、郭齐勇、王志民、邓国光、齐思敏、梁涛六位先生如期来到活动现场,就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弘扬孟子思想等热点与现实问题与现场观众展开了热烈讨论。

     

        陈来先生首先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这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孟子的仁政、王道、民本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今天仍然是我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不明乎此,不知未来之文化走向。郭齐勇先生从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人格修养方面阐释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他说,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五常”“四维八德”,都是从孔孟之道特别是从孟子性善论的角度推开的。对政府来说,通过制度安排解决社会公正、贫富差距等问题,就是行仁政;对个人来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是天赐给我们终身受用的爵位,要好好地存养。在回答关于当前教育的问题时,郭先生指出,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片面强调知性教育,不注重德性教育;过分关注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

     

        邓国光先生在被问到澳门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谈了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他说,儒家强调的文化传统,不是现代政治里的民主组织,而是社会道义。孟子的道义思想就是为上者的责任。香港、澳门虽讲功利,但尤重视“道义”。孟子就像一道光芒,指导我们在艰难环境下生存下来,通过善良制度的建设,给予比我们生活更困难的人最大关爱。王志民先生结合“中国梦”阐释了“孟子梦”的三个层次:国家怎么治,百姓怎么过,个人怎么办。孟子把国家梦、社会梦和个人梦结合起来,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借鉴意义。

     

    责任与未来

     

        本次学术研讨会,有总结、有进展、有争鸣、有指引,总体来说,是一场专家层次高、学术水平高的学术研讨会。当然,尚有一些学术研究软肋在今后需要加强,更为重要的是,从研讨中,我们认为,当代学人的当务之急除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需从研究方式上进行反思。孔孟儒学的深厚底蕴以及之于中国社会的渊源,远非西方学术体系所能解构。让孔孟的归孔孟,西方的归西方,重建中国文化自信,重新找回滋养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源头活水,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远大的浩然之气,以“平治于下,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继往圣、开来学”,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实现时代赋予当代学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