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特别关注

    奥巴马的火星计划被泼了盆冰水

    王传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4日   08 版)

        提要

     

        奥巴马总统2010年曾向全世界宣布了美国雄心勃勃的火星计划。按计划,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宇航局将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然而4年后,美国专家组的评估却发现,由于美国宇航局的火星计划缺乏具体时间表,并且预算不足等,美国的火星计划困难重重,甚至可能无法实现。

     

        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高度重视美国的太空发展战略。他希望,继续保持美国在太空研究与发展方面的霸主地位。2010年4月,奥巴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表演说称,到2025年,美国政府希望新的远程航天器能首次把美国宇航员送到火星的小行星上。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将把人类送上火星轨道,并安全返回地球,甚至登上火星。

     

        为了推动火星计划,2010年10月,奥巴马签署了“美国空间发展法案”。法案明确表示,美国国会将为美国宇航局拨款580亿美元,重点开发重装载发射运载火箭,把宇航员送到比近地轨道更深的太空。然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却给奥巴马的火星计划泼了盆冰水。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说,自从四十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以来,多任美国总统均对美国宇航局宇航员的下一次探险许下了豪言壮语。美国宇航员们下一轮探险的高潮将会是在火星上留下人类的足迹。但是,这些宏图大志每一次都会逐渐消散,从未被实现。现在,一个专家组警告称,奥巴马总统针对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将在本世纪30年代登陆火星的宣言,可能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应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对奥巴马人类航天计划做了一项评估。前不久公布的评估报告发现,美国宇航局并未详述可行的火星登陆战略,而且它的预算太少,根本不会成功。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席、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家乔纳森·卢宁说:“我们没有一个在有限期限内登陆火星的可信计划。”该委员会建议,美国宇航局为登陆火星制定一些具体的中间里程碑,即所谓的“垫脚石”,并称这有助于巩固公众和政界的支持。评估报告指出,美国宇航局当前进行的项目是开发一款大载重火箭,为外太空任务运载设备。按计划,首枚无人火箭将于2017年发射,第二枚载人火箭将于2021年发射。然而,对于美国宇航局在完成当前项目后应该如何行事,奥巴马政府与国会尚未达成共识。奥巴马政府提议进行一项机器人太空任务,这项任务会捕捉到一颗小行星,并将其带到位于月球上空的轨道上,宇航员去月球进行研究会更容易。这种自动控制的宇宙飞船还能检验电力推进系统等,而这正是火星任务可能会用到的技术。然后,宇航员团队可以登陆那颗小行星,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美国国会的一些人则在推动美国宇航局回归月球的项目。不仅如此,专家组的评估报告还指出,美国宇航局的年度预算为175亿美元,预计今后几年的预算会维持在大致相当的水平。但这笔钱却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火星计划。专家与航天飞行提倡者普遍告诫:“没有钱,就没有航天英雄。”专家委员会认为,只要把每年的支出再提高2.5%来抵消通货膨胀,就能开辟多种可能。

     

        对于登陆火星的最佳方式,专家委员会并未给出具体建议,但对三种可能性进行了评估。第一种办法是接受小行星太空任务的建议,让宇航员在登陆火星之前先去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第二种方式是将宇航员送去月球待一段时间,让他们有地方考验人类在一个条件恶劣的地表生活的能力。第三个办法实际上是将前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专家委员会称,相比于涉及小行星的那个办法,月球选项会提供更多可用于火星的技术。对此,美国宇航局人类探索与行动任务部门负责政策和计划事务的副局长格雷格·威廉斯表示,美国宇航局会在今夏评估这些可选方案,到今年年底,一项更具体的战略可能会开始浮出水面。专家委员会称,战略更清晰也有助于指导美国宇航局对研发的投入。如果一些关键技术要在20年内准备好,相关工作必须立刻开始。

     

        尽管如此,专家委员会仍对奥巴马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分歧,对美国火星计划前景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感到担忧。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指出,美国宇航局若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得到政治领导人连贯一致的承诺,这份承诺要能维持20年或30年。然而,在下届总统2017年上任之前,支持小行星任务的奥巴马政府和推动登月的国会议员之间,矛盾可能会一直僵持下去。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前所长约翰·洛格斯登说:“我几乎可以肯定,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

     

        (本报华盛顿6月22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