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3日 星期一

    网言

    教材编写追“新”更应求“真”

    作者:王垚烽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3日 02版)

        “我们需要一本怎样的语文教材?”“哪些课文值得收录?”这是近些年,引发教育学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激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从民国版国文课本走红,到日前语文版教材的修订,许多人都在探索、尝试。

        中国人向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追求“微言大义”的境界,以此标准衡量,在语文课本中掺入某些科学知识、做人道理,寓教于文,似乎也并无不妥。相比课本在语言文字上的所谓“纯”,课文内容的“真”,或许才是当前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应该坚守的准则。

        毕竟,不“纯”顶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失真却可能对其认知、“三观”产生巨大的误导。翻阅过往的语文课本,这样的“假故事”可谓比比皆是:有的是源于美好想象,比如《肉眼看见长城》,早已为包括杨利伟在内的各国宇航员们所证伪。“假”并非语文课独有的问题。站在传道授业的角度,很难想象,读着这些课本长大的学生,将来会对这个世界、当下这个社会以及我们的历史传统,产生怎样扭曲失真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善的基础,是美的前提。把真相告诉学生,把真情传递给学生,这既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又是任何教材编写的底线要求。否则,再怎么更换课文、加塞名人,都只能算是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

        (原载中原网,作者:王垚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