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项涉及民生的政务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经过3年摸底调研,创新性地构建了“三个一”民生服务新模式,让“一点小事也要跑断腿”彻底成了历史,实现了服务下沉、民心上移。
“如何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便利,让群众出门就能很方便地办事,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平房区委书记于得志说。
一变 事项下沉:办公一条龙
平房区地处哈尔滨南郊,离市中心比较远,群众办事很不便捷。为了方便群众,2011年,平房区成立了哈南工业新城民生服务大厅,将全区8个部门53项涉及人社、民政、交通等方面的便民服务事项集中在一个大厅办理,这在黑龙江省是第一家。2013年下半年以来,平房区又在黑龙江率先启动了“智能化社区”建设,将62项涉及民生的政务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首批6个试点社区,初步形成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公的服务模式。
“在选择要下沉的政务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时,我们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全区各职能部门充分走访调研,对全区各部门259项民生服务、审批事项逐一梳理,最后确定了下沉的便民服务事项。”主抓这项工作的平房区副区长牟宏峰说。
“以前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下面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现在变成‘上面千根线,下面千根针;下面一格抓,上来再归口’。”平房区民政局局长张德文介绍,平房区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由单一变协同,由分散变统筹。
二变 统一平台:社区都能办
“把您的身份证、户口簿和残疾人证给我,您先坐那稍等一下。”53岁的刘大爷来办残疾人辅助器材申领,百利社区工作人员柳慧热情接待。识别身份证、采集人像,填写电子表单录入相关信息,然后拍摄要件,提交给审批部门等待审批。“大爷,可以了,残联会给您打电话,通知您什么时间到哪里申领。”
柳慧是去年社区招来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她告诉记者,“以前居民到社区,我是告诉他们到哪里办事,现在可以直接给他们办理”。刘大爷对记者说:“原来我得先到社区填申请表,然后去街道盖章,再把这些材料提交给残联,等着审批,得让孩子请假陪我去。现在好了,出门到社区就办利索了,太方便了。”
据了解,为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办理,平房区建立了“市—区—社区”三级联合办公软件平台,将政府职能部门事项“装到”一个软件、一台电脑中,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安装的固定程序操作即可。“不管社区大小、条件如何,哪怕只有一个窗口、一套设备,就可以为百姓提供‘强大’的服务。”民生服务大厅主任杨秀玲说。
政府服务下沉,使社区从政府行政审批和服务的最末端变成了最前沿。在新牧社区工作多年的段立杰感慨:“以前不到社区的人到社区来了,在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够解决了。”
三变 服务到户:工作更细化
建安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房子有些旧,但庭院和楼道非常整洁。走到小区2单元203门前,社区主任常淑云敲响了楼长王庭芝的家门。一进屋,王大妈就和常主任唠上了:“6楼老韩急病住院了,楼下的老太太腿脚不好,你帮我多关注,有事赶紧和我联系。”
从王大妈家出来后,常淑云又带我们来到了胖婶家。胖婶是这个楼的楼长,志愿为社区服务,“我儿子说我年纪大了,不让我管,可我愿意管。社区干部好,为老百姓真办事,感动了我们。”胖婶说,“5楼有个精神病患者,常主任平时米、面、菜都给她带一份来,大年三十还包饺子给送过来,我不得和她学吗?”
常淑云告诉记者,建桥社区过去7个窗口办事、8个人办公,智能化社区启动以来,受理窗口只需一个,人手腾出来之后要求工作人员每周下社区两次,了解社区信息和居民需求。“去年龙翔小区着火,我们拿出信息采集表,10多分钟就把16户人家都找到了,减少了他们的经济损失。”她说,“我觉得,做社区工作就要时刻惦记着群众的事。”
目前6个试点智能化社区累计接待市民咨询8357件、办理各类事项6916件,按时办结率及群众满意率均为100%。今后,这一做法将在25个社区全部推广。(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朱伟华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