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

    天下英才 圆梦中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指示精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1日   11 版)
    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法方院长米歇尔·马丁致力于为中国培养优秀人才。 CFP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油气田——荔湾3-1气田的建设队伍中,有很多外国专家的身影。 CFP
    来中国求职的外国人才越来越多。CFP
    日本农业专家(右一)在安徽乡间。 CFP

        编者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这些重要论述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彰显了中国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

     

        为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光明日报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共同邀请了一批人才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开展笔谈,交流学习体会。今天特辟专版刊登部分文章,敬请关注。

     

    把握历史机遇 广纳天下英才

     

        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与来自22个国家的50位在上海工作外国专家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引进人才和智力工作。早在2009年1月,他就对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十八大闭幕后不久,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场外事活动就专门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听取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一年半之内,总书记在上海再次与外国专家代表亲切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宣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才工作特别是引进国际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理解,这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把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放到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以及更好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放到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

     

        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

     

        讲话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目标、方向、重点和改革任务。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引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更加注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认真总结各类引才计划,明确吸引力在哪里,短板在哪里;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比较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激励机制和平台建设来搭建我们的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融合,仅仅吸引华人有局限性,要进一步研究和破除一些制约因素和政策障碍,引进更广泛的人才。

     

        开创引进国外智力新局面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深入学习宣传的同时,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综合性指导文件。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从战略上谋划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制定出一个既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国情的总体方案。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意见》。

     

        其次,推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法治建设。积极推动《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出台,做到外国人在华工作管理有法可依。配合中组部等单位,尽快建立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人才工作许可制度。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引进人才制度,制定并定期调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指导目录》。积极探索制定技术移民法律制度。

     

        重中之重是,聚焦国家战略,加强人才和智力引进。当前,我们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引进、用好国外智力、广揽各类人才。应当更加重视“招才引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外专千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等重大引进人才和智力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此外,我们还将组织力量专门研究,人才智力的吸引力国际比较研究、我国人才引进的短板和制约因素,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以及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体制机制等。(人社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 张建国)

     

    中国气度:广开进贤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座谈讲话和批示中数次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站在国际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上,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这一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人才思想新论断,是国家价值观的总宣示,释放出党中央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要求全社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从容、更加智慧的姿态做好人才工作,昭示了中国走人才强国之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迎来又一春天。

     

        世界历史上,不断上演着一场场国与国之间的“国力追逐赛”,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无不伴随着人才的先行追赶。历史雄辩地证明,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谁拥有了天下人才,就意味着谁拥有了世界。

     

        在过去的九十多年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善于总结历史、综观世界、面向未来,始终把人才问题作为关乎国家兴衰、民族强弱和政党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来看待,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养分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精华,不断总结概括古今中外的用人方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工作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了愈加开放、日趋理性、不断创新的大人才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时代特征和中心任务,创造性地部署了人才战略决策,还原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共鸣。

     

        如今,“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透出一种中国自信,一种中国气度,一种中国精神,一种执政自觉。能不能做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也关系到事业成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深入贯彻这一重要人才思想,关键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基础是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提升识才的眼光、爱才的品质、敬才的风范、用才的胆识,才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汩汩涌动,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注定是一次向人才强国目标全面进军的再动员,广开进贤之路的集结号正声动四海;这分明是向天下英才发出的深切召唤和诚挚邀请,广纳天下英才的中国风已吹遍全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将成为今后我国人才工作的核心所在、导向所在、目标所在。(中国人才科学研究发展基金秘书长 岳文厚)

     

    北京国际人才发展战略新构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多次强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自2008年中央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以来,北京市就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为抓手,统筹谋划北京国际人才引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和经验。

     

        2009年4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地方引才专项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简称“海聚工程”。主要目标是从2009年开始,用5至10年时间,聚集10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聚集50个左右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等。截至目前,北京“海聚工程”已认定9批共51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入选中央“千人计划”171人。

     

        几年来,北京在引进国际人才的工作机制、政策措施、引才渠道方面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际人才基础薄弱、总量不足,国际人才生活环境满意度不高,国际人才自我培养力度不够等,需要高度重视并统筹解决。立足北京国际人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北京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

     

        一是要针对北京的区域特点,结合实际和未来需求,明确国际人才需求。二是要按照中央要求,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以北京城市生活品质的显著改善来提高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三是要强化国际人才的培养意识,深化教育改革,积极为国际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四是要拓宽国际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纽带作用,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自主引进国际人才。五是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为国际人才提供具有高效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王强)

     

    常格不破 大才难得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未来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中央抓好人才工作的决心和广纳天下英才的胸怀。

     

        广纳天下英才,必须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常格不破,大才难得。首先,必须真正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优先改革不合时宜的人才体制机制,优先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优先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其次,要牢固树立人才宝贵、人才难得、人才至上的理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再次,要走出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误区,牢固确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既要追寻“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之类的高层次人才,也要敬重大学生村官、劳动模范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人才。要科学认识和评价人才,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大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氛围,不拘一格选育人才。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是由欧美同学会、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机构发起,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统战部主管的,中国唯一面向全球公募的人才公益基金组织。基金会以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为宗旨,以促进留学人才事业健康发展为主要工作内容,致力于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开发和利用海内外人才资源与人才市场,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组织动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组织实施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腾飞工程”“智库工程”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越发意识到人才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发起成立了“中国人才科学研究发展基金”和“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专门开展人才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在领导的关心和专家的支持下,我们前期的工作成果也获得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认可,基金会成为首批人才理论研究基地,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工作鼓足了干劲。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动力,总书记的讲话直指人才工作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人才、理解人才、为人才服务的关键。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角度研究和创新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发挥人才理论研究基地的示范作用,为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贡献绵薄之力!(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马文普)

     

    “好制度”聚集“好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聚”字,一个“用”字,抓住了人才工作的两大关键。

     

        聚才有各种方略方法,最具有效力的莫过于制度聚才。当今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从根本上讲乃是制度层面的竞争,又叫“制度争胜”。因为制度才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能够给人以明确的“预期”。我们常讲的“体制”“机制”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体制与实体有关,还与实体内部的权力划分以及相互关系有关;机制则有“自然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区分。但是,无论是体制还是社会机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人为的产物,都是人通过各种“规定”而形成的。规定又包括了“标准”“程序”“规则”。把话讲明白,人才体制、机制无不是由人们做出的各种规定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才制度。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通过改革规定而创新。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而且证明,只有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制度,才具有集聚人才的强大功能。

     

        能够集聚人才的制度就一定是好制度。而弄清楚好制度都有哪些特征,才能具体制定出好制度。学者们研究,好制度有四个特征:一是具有效率性;二是让人们感觉到比较自由;三是交易成本较低;四是民主与全体一致性。当前我们建设人才制度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我以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的人才好制度包括以下十项:一是使基层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中国科考制度;二是有效造就优秀学术人才的英国导师制度;三是将移民演变成移才的美国移民制度;四是以重大国家工程为依托的人才培养制度;五是有效黏住人才的期权股权制度;六是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的专利保护制度;七是鼓励创新思维碰撞的学术交流制度;八是能够平稳实现职业分流的学校教育制度;九是多样化有区别的人才聘用制度;十是均等化有托底的人才保障制度。

     

        我认为,把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工作的指示领会好,落到实处,就是要努力建设人才好制度。那么,应该怎样具体进行呢?我有四条建议:一是人才工作要从“政策创新”向“制度创新”转变;二是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积极开展“顶层设计”,上下结合好;三是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人才制度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实行再创新;四是重视大数据对于人才工作的革命性作用。

     

        关于以上第四条我多解释几句。大数据对于人才工作,绝对属于一个呼啸而至的机遇与挑战。现在,国外智库公司利用大数据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出诺奖得主和多领域的杰出英才;不少高科技公司已经利用大数据方法为员工绘制“勤奋镜像”,改进人才发现评价方法,预测、优化工作业绩。它不仅是计算方法,而且是思维方法,更是治理方式,是我们“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利器,应善加利用。(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学术院长 王通讯)

     

    广纳群贤迎盛世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短短的八个字,言简意赅,含义丰富,深刻总结了历史上的用人经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开发工作的理念和成果,为全党全国全社会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事关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汉武帝在位的53年,是西汉皇朝鼎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盛世的出现,与汉武帝重视和广用人才是分不开的。汉武帝即位不久,多次大规模征召才能之士,建立了郡国岁举贤良的制度。公元前140年10月,汉武帝亲自召集100多位贤良,出题考试问答,听取治国之道,挑选贤良之才。后来成为丞相的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等一批饱学之士,就是在这次考试中被汉武帝发现的。

     

        三国时期曹魏的缔造者曹操在复杂的三国争斗中称雄不败,也是广纳群贤、善于用才的结果。他的传世名篇“举才三令”(即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建安二十二年的三次招贤令),成为历史上的用人佳话。曹操广纳群贤的真切心情和宽广胸怀,在《求贤三令》中溢于言表。他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如今我们已进入了新世纪新时期,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贴近于民族复兴的时代,国家中兴,人才为要。何况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都需要亿万群众的参与,需要千千万万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科学人才观,开创一代爱才、惜才、用才之风,建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其所的人才工作社会环境。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指示,关键要抓住“择”“用”两字。“择”是选择、选拔,它是用人的重要环节和不可少的手段。“用”是用人,即使用、安排人才,做到量才授职,达到合理用才的目的。在选择、使用人才过程中,择是手段,用是目的。离开了用,选择人才就毫无意义。因此,择天下英才要坚持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作为根本任务,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涌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难以选择取舍。无论选拔或使用人才,都要有科学合理的标准,严格细密的程序,都要有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我们党长期形成一个制度,就是用人要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不能个人说了算。如果以个人意志、一把手意志去择天下英才,就有可能出现择“歪才”、择“亲才”的现象。所以干部人才工作一定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性障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尽快形成我国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中国人才研究会名誉会长 徐颂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