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

    信仰的力量

    ——王强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要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1日   06 版)
    王强在上实践教学课。资料照片
    成长春
    宋 敏
    陈万宝
    孙卫芳
    郑晋鸣

        本期主题

     

        2012年10月29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10月30日、31日本报跟踪报道王强事迹在全国广受关注的情况和盐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成长春对王强精神的解读。今年4月10日,本报头版刊发采访和宣传王强事迹札记《信仰之花永绽放》,并配发评论《使命超越生命》。4月11日,本报刊发王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用生命浇灌信仰之花》。

     

        盐城师范学院“七○后”教授王强的感人事迹在全国传播,树立起时代先锋的崇高形象,激发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中央和江苏省委有关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了解、大力宣传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出《在全省高校开展向王强同志学习的通知》。

     

        近日,教育部和江苏省委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王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宣部、教育部领导在报告会前亲切接见报告团全体成员。五位同志作了感人至深的报告,赢得广泛好评。本刊摘登报告团五位成员的报告发言。

     

    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

     

        王强同志生前是我校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建设学科核心成员。42年人生历程,20年从教生涯,他躬耕三尺讲台,潜心学术研究,用热情播撒马克思主义真理,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

     

        王强把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人生梦想。

     

        1970年,王强出生在江苏盐城。他从小就热爱党,热爱祖国。1992年,他从徐州师范学院毕业,成为我校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的一员,开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生追求。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渴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承担起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在王强心里,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职业要求,更是自己强烈的政治责任。

     

        20年来,王强从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先后任教过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10多门课程,承担了全校10多个院系、累计100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王强把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作为责任担当。

     

        我校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曾经是教育与学术的“洼地”。当王强渐渐声名远播时,中央某直属研究机构和南京市的几家高校相继向他抛来“橄榄枝”,可他都一一谢绝了。他说,“比起北京、南京来,苏北革命老区更需要我,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更需要我”。

     

        2008年11月,王强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学校党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为他治疗。当我联系好省人民医院后,王强却谢绝了。他说:“手术还是在盐城做吧。我要做的事情很多,虽然不能上讲台了,但还能参加学科建设。”

     

        2011年11月16日,医院第一次发出王强的病危通知,处于昏迷状态中的王强经过抢救刚被唤醒,放大的瞳孔还未完全恢复,他轻声说:“成书记,看来我还有时间,我还可以思考学科建设……”

     

        王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终身追求。

     

        在王强生命的最后4年,他日夜与病魔斗争,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执著,为自己赢得了一年又一年的时间。他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学术就是我的生命。”

     

        他笔耕不辍,先后阅读了200多部党史和政治理论书籍,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国内权威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圆满完成了教育部研究项目,出版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并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患病期间,他还和8名老师保持着学术上的交流,帮助同事修改了5部专著和10多篇论文。这些成果,对于常人来说都很难,对于身患癌症的王强来讲,更是不易!

     

        去世前4天,他给曹明教授发短信:“要物色几个有实力的专家,继续研究下去。”去世前3天,他给贾后明教授发短信:“贾老师,我还想写本书,如果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们能合作,如果活不成,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去世前两天,他又给贾教授发短信:“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我这儿的资料你用吧。”

     

        王强把个人的梦想同学校事业发展,同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是理论工作者的表率。我校两万名师生都表示,要像王强那样,永远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永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教育篇章。(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 成长春)

     

    责任铸就师魂

     

        我是王强的同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工作。王强是一个对学生非常赤诚、对事业非常忠诚、对学术非常虔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992年,王强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教学经验,也不善言辞。可没多久,学生对他就好评如潮。他结合实际,不仅课堂上把高深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下课了,同学们还围着他问这问那。物理系姜统华书记的办公室曾在王强授课教室的斜对面,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只要是王强老师上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同学们不时会发出掌声、笑声。”

     

        王强常说:“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对现在的青年学子,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必须创新教学和教育模式。王强每节课的教案都长达数十页,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写满了眉批、边注。他家的凉台上有一块小黑板,他经常对着妻子进行试讲,练演讲、练手势、练板书。省教育厅专家组曾在评估王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说:“王强在课堂上联系实际、引经据典,激情洋溢的讲解十分投入,深深打动了专家组所有成员,真少见,很独到。”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信心倍增,大家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积极探讨教学方法,不久,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课。

     

        青年博士王志国研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的课题,王强主动关心其研究进程,约课题组共同探讨。有一次,谈了一个多小时后,王强老师依然兴致盎然,但考虑到他的病情,王志国劝他早点休息。王强却说:“关于你的课题,我还有一些想法,等我考虑成熟后,再给你发邮件。”第二天,王志国打开邮箱时惊呆了:邮箱里居然有三封修改建议稿,发信时间分别是早晨5点50分、6点39分、7点06分。

     

        在病床上的王强,几乎天天和老师们通电话,常常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讲出特色、讲出亮点,王强也先后多次和我通话,在备课内容,讲课方法,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开辟课外课堂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在他的指导下,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先后在盐城8个社区和3个农村点建立了教学基地,原本呆板的专业课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不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了学校特色专业、校品牌专业,现在已经是省重点专业。

     

        学校决定大力宣传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可他非常谦虚,行事低调,不让我们采访和宣传,以至于现在我们也没有留下他几张好的照片,几段好的录音和一段完整的视频。

     

        作为王强的同事,我们无不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将倒下却仍然朝着前进方向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撼。在这里,我想起了马克思的名言:“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王院长”,让我再这样喊一声,虽然你已经走了,但你所钟情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并没有停止。高教授、贾教授……你的全体同仁都牢记使命,立足讲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继续努力奋斗。(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教师 宋 敏)

     

    我人生的引路人

     

        我是王强老师的学生。从喜欢王强老师,到喜欢王强老师上的课,再到坚信马克思主义,王强老师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

     

        1995年9月15日,怀揣大学入学通知书,我赶到盐城师范学院,就想早点见到王强老师。之前几天,王强老师打来电话,对我父亲说:“已经开学了,赶快让你儿子陈万宝来报到吧。学费,我来交。”我父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在了那里。那几天,全家人正在为我的学费发愁,就是这个王强老师连发三份电报,催问为什么不按时报到,是不是家里有困难。没想到,又亲自追来电话。

     

        入学不久,我患了急性阑尾炎。王老师当即把我从教学楼背到了医院。他满头大汗,帮我找医生、办手续、垫付医药费……动完手术的第二天,王老师又手捧一碗热腾腾的、连夜熬的黑鱼汤递给我喝。这时,我看着王老师,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心想他真是位好老师,我将来也要做他这样的人。

     

        王老师是我们政史95(1)班的班主任,他不只是在生活上关心我们,更在思想上、理想信念上给予真诚的帮助。韩海治同学高考发挥失常,被分进了政史教育大专班。她对将来要当政治课老师很不开心。王老师带她出去考察,帮助她认识到,无论什么工作,无论哪条战线,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此,她热爱上了政治课。毕业后,她在江苏省一所重点中学任政治教师,现在是一家日报的副总编。韩海治对同学们说,如果没有王老师的帮助,她就不可能扬起人生的风帆。

     

        符德军同学感到政治课有点枯燥。王强老师多次把他请到家里,亲手做了可口的饭菜,边吃边聊。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到人生理想,符德军越听越有劲,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期末考试从原来的倒数进入前十名,还当上了课代表。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到偏远的农村学校任政治课老师,现已被评为高级教师。

     

        在王强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班51名同学大学毕业后都服从分配,走上了各类学校政治课教学的岗位。由于所在的学校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了两个月后,我就想打退堂鼓。王强老师得知我的情况,约我到盐城师范学院面谈。他对我说,创立马克思主义是艰辛的,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同样充满艰辛。我们共产党人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群众需要我们。我把王强老师传授的经验用在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2001年,我受聘到昆山市秀峰中学担任政治课教师。王强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昆山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快、社会转型快,你要发挥特长,一边教学,一边开展社会调查,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我像王强老师要求的那样教书,像王强老师要求的那样育人,政治课在我们学校成了热门课程。2003年,在苏州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中,我任教的两个班级政治课成绩刷新了苏州市政治课教学成绩的新纪录,我因此被昆山市教育局评为“教坛新秀”。

     

        我只是王强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代表。王强老师既是我们学业的老师,也是我们人生的向导。同学们永远记得王老师的教导:“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师德是最美的乐章”。(江苏博事达(昆山)律师事务所 陈万宝)

     

    生命之树常青

     

        生活中的王强既是一丝不苟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他经常抢着做家务,还常陪我喝茶散步。父亲有高血压,他记挂在心,定期开药,叮嘱按时服用。他十分关心儿子的成长进步,从小就给他讲历史故事,讲革命故事,还利用假期带儿子到天安门看升国旗,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正当我们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一个不幸突然降临了。我永远忘不了2008年11月19日这一天,当我手捧“直肠癌”的诊断书,当医生告诉我38岁的王强最多只能活一年时,我顿时感到我的天塌了,我本能地想到:我深爱的王强蒙难了,他眷恋的孩子怎么办?他奉养的老人怎么办?他正在进行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怎么办?

     

        王强压抑住内心的波澜,像平时一样安慰我:“卫芳,你放心。我一定能挺住,一定陪你们往前走。儿子昌昌还小,才13岁,先别告诉他,我撑一天,他就长大一天。”他拉着我的手说:“我年纪轻轻就得了这个病,很是不幸,但我要把坏事变好事。现在我可以排除干扰,彻底静下心来全力做我的理论研究了。”

     

        就这样,王强把电脑和书搬进了医院,变病房为书房,开始了与死神的最后较量。医生和护士开始坚决不同意。王强对他们说:“我很清楚自己的病情,我现在最大的牵挂,就是手里正在做的课题,我只能与时间赛跑啊。”

     

        医生、护士拗不过王强,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病魔不断侵蚀王强的身体。开始他还能坐着写,后来只能站着写,再后来就只能蹲在床边写。一天夜里,王强疼得直打滚,我心疼地劝他:“去打一针吗啡或者杜冷丁好吗?”他对我说:“我现在唯一能用的,就是清醒的头脑。用这些止疼药,会影响我的思维。同事来找我,我总不能糊里糊涂地谈课题吧?学生找我,我总不能马虎地应付吧?”为了缓解超乎寻常的疼痛,王强在网上搜索到一个大鹏展翅、挥舞手臂的健身动作。从此,每当夜深人静疼痛难忍时,他就反反复复做着这样的练习。看到王强与病魔顽强搏斗、与时间赛跑的场景,我心如刀绞。直到现在,我闭上眼睛浮现的不是照片上微笑的王强,也不是病榻上瘦弱的王强,而是挥舞手臂、大鹏展翅的王强。

     

        王强在身体极度虚弱时,还坚持用电话和外界保持联系,讨论问题,研究课题。当癌细胞转移到肺部时,王强咳嗽不止,不能说话,他就拿着手机,靠发短消息来与老师和学生们交流。当癌细胞转移到脑部时,他的视力不断衰退,无法看到大家发来的短信和电子邮件,无法使用电脑和手机,他就示意我举着平板电脑,把字体放大或读给他听。我再把他含糊不清的话语,一字一字地写出来。

     

        一次病危,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恢复一点意识后,他在我手心里,比划了四个字:“我又赚了!”这一回,他在病床上整整躺了三个月。当头脑清醒时,在我的协助下继续撰写他的论文。

     

        2012年9月8日晚上9点11分,王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已经没有一丝力气在他热爱的、留恋的、为之献出生命的那片神圣的阵地上再往前挪动一步,哪怕是一小步……

     

        我要告慰王强:你的人生虽然已经谢幕,但你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花,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作为你的亲人和同行,我决心在抚养好孩子的同时,继续完成你未竟的事业,让马克思主义之光流播四方,让生命之树常青。(江苏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强的妻子 孙卫芳)

     

    用信仰托起梦想 

     

        在我写过的所有典型人物中,王强最让我感到震撼。

     

        2012年9月,我在新华日报上看到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公告,王强获得了一等奖。一个70后的年轻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能有这样的成绩,这在高校林立、知识分子众多的江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让我很好奇。我拨通了时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的电话,成书记告诉我,一个月前,王强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才42岁。一个70后青年教授,病榻上指导论文,治疗中完成书稿,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何等高尚的人生选择!

     

        我决定立刻去采访王强的事迹。随着采访深入,我一次次震撼、心痛,一次次落泪。采访完写稿,我多次哽咽到难以下笔,连熬了两个整夜,才终于完稿。2012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的长篇通讯。

     

        王强身上的闪光点和亮点太多,要说他的哪一点最让人感动,我想是:王强是个纯粹的人,这种纯粹主要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的崇高信仰。在王强工作和深造期间,南师大和中央一家单位几次想调他过去,王强都拒绝了。王强说,小城市、小院校更需要有人来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

     

        其次,王强是一个顽强的人,这种顽强也来源于他的崇高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他能与癌症顽强搏斗整整4年,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宝贵的4年时光。病房作书房,病床当书桌,和时间、生命赛跑,只为一件事,搞研究。终于有一天,已经不能发声的王强坚持不住了,他吃力地在手机上按下了一个字——“笔”,示意妻子拿笔给他。妻子孙卫芳像往常一样,把笔送到王强手里,但没想到,王强拿着笔却对不上纸。

     

        第三,王强是一个执著的人,这种执著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爱、真用。我拿着王强的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去采访孙卫芳,她抽泣着对我说:“老天有点不公平啊,如果能再给王强一个月,哪怕十天的时间,这本书会修订得更完善。”

     

        70后的王强走了,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

     

        王强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平凡人,更是追问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的年轻共产党员。一个王强感染一片人,十个王强感染一群人,无数个王强就会感染整个中国。而我们党的根基就需要像王强这样的一批年轻人,我们要正确看待70后、80后,甚至90后,更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王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这种信仰之光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真理,选择了奋斗,就会挺拔起来。信仰如铁,不可动摇。王强的躯体虽然倒下了,但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他的精神却永远伟岸地站立着!我相信,有一批王强式的年轻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