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启动“公益电影进影院”活动:在电影院线启用10元一张的公益票,由政府埋单,对低保市民和低收入群体免费发放。政府花钱请城市低收入者“看电影”,这对电影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干扰市场还是补充市场?
电影票价高了还是低了?
在成都市“公益电影进影院”活动中,一些城市低保人员凭借这十元电影票可以在周六或周日上午10:30看一场公益电影;进城务工的建筑工地农民工、环卫工人等低收入者每个月也能进电影院看1~2场公益电影。
“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现在电影票动辄三五十元,有时还达到七八十元,票价太高了。”一位走进电影院的公交司机的说法代表了城市低收入者的心声。
电影票价高了还是低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回答。有人说,电影票贵不贵要由消费者定,只要消费者能接受就合理,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有200多亿元的票房收入,表明老百姓消费得起。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电影正在远离普通老百姓。一组数据能说明:2012年,世界各国人均观影次数最高的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分别为4.2次、3.8次和3.1次。而中国人观影人次只有6亿,人均观影次数仅为0.5次。
“高票价导致大量人群进不了电影院,也导致盗版市场十分红火。”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如是评论,电影是个体验艺术,人们选择盗版盘在家观看,不是说他们不想看,而是“委曲求全”,牺牲观影效果来“对冲”高票价的问题。
政府该不该干预市场?
据了解,虽然各院线根据市场定票价,但院线供片方有一个协定,不管怎么打折,每张票价格不能低于30元左右,2D的片子是25元,3D的片子是35元。10元的低票价,是否突破了各院线的价格底线?
“公益票价看似降低了最低票价,但对于院线来说并不会是亏本买卖,因为这样利用了院线的闲置资源。”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副总裁、省电影公司及太平洋院线总经理王春良说,影院在白天有“非黄金时段”场次,这些时段的影厅和座席闲置较多,通过政府公益采购,以较低价格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让低收入群体免费进影院看电影,既可提高电影惠民的质量,也可增加影院收入,可以说是一件让多方面满意的事情。
非黄金时段场次10元一张的政府公益采购不仅让一部分低收入群众有机会进入影院,背后也传递出一种“阶梯时段、阶梯价格”的理念,通过更加灵活的价格策略,让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众都能进入影院。
“政府对院线推出的低票价,不仅没有干扰市场,反倒通过让更多观众进入影院,给电影市场带来新的活力。”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局长黄勤认为,“对于高票价,政府不管不问反倒是不作为了。”
电影公益怎样走入大众?
过去的公益电影都是“坝坝电影”,由于是露天放映,观影条件较差,加之片源比较老旧,老百姓的喜爱程度日益降低。
“政府花了钱,老百姓没有说好,没有达到老百姓的需求,这是个问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认为,公益电影放映怎样升级,怎样让公益电影符合新时代的群众需求,需要探索和研究。
2013年,成都市各级财政在公益电影放映方面共投入了约520万元。其中,农村公益电影约460万元,社区公益电影约50万元,特殊人群公益电影约16万元。
现在政府投资10元公益电影票,四个影城每场100座,一个月演四场只需1.6万元。推动公益电影由“露天流动放映”向“影院固定放映”转变,将电影院线影城非黄金时段场次资源与公益电影放映相结合,让城市低收入群体进入院线影城看电影,能共享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院线是否有动力持续支持10元公益票价?目前,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19家单位支持这一文化惠民的创新行动,同意参加公益电影进影院活动。
“由于电影淡出低收入群体生活已久,下一步,我们将对他们目前的观影习惯和需求进一步研究。”黄勤指出,做“民生项目要尽量对接群众需求”,把院线低效、负效、闲置的资源与政府的公益相结合,形成大家有动力共同参与的公共平台,由政府撬动供片方、院线参与和让利,既能帮助低收入群体进入影院,又能形成更健康的市场。
初衷是好的,开始的效果也是积极的,得到了低收入群众的欢迎,但成都市“公益电影进影院”毕竟刚启动不久,能覆盖多大的人群,能持续多久,还需等待市场的检验。(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