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却有惊人的相似——雾霾,今天困扰中国的空气质量问题,也曾困扰着洛杉矶。回看洛杉矶治理雾霾的历史,必将对我们今后的治理有所裨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曹军骥长期从事空气污染研究,日前由他翻译的《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正式出版。我们节录了曹军骥为该书所做的序言,这既是对本书的简单介绍,也是他多年从事空气污染研究的感悟。
洛杉矶作为“美国空气污染之都”饱受几十年烟雾污染的折磨,刚开始从烟雾蔽日恢复到蓝天白云。我是做空气污染研究的,很早就听说过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也大概了解一些情况,但对于其污染的产生、程度和防治等历史细节的了解基本空白。2013年7月19日,我收到上海科技出版社唐继荣编辑的来信,邀请我来翻译Chip Jacobs 和William Kelly 所著《Smogtown:the Lung-B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一书。考虑到这是本优秀的科普书,200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被认为是近年来环境生态领域最优秀的公众读物之一,读者好评如潮,并获得多个机构奖励,我也很有兴趣了解洛杉矶污染的详细历史,于是我就接受了他的邀请。
翻译完本书,我总体感觉有三个特点。
一是文学性。这本书通过纪实小说般的语言刻画了六十年来光化学烟雾下的众生相:饱受污染摧残的愤怒公众、直面污染危害而仗义执言的医生、想采取措施却不知如何下手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官员、绞尽脑汁想要搞清楚污染产生机制的科学家;面对责任推诿扯皮逃避只知逐利的工业巨头;想凭一两个奇思妙想治理污染而名利双收的妄人;在污染肆虐时看到商机想发一笔大财的商人,等等。
二是科学性。作为文学记者,准确理解科学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该书作者不仅做到了,而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语言对洛杉矶空气污染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介绍。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很多洛杉矶人抗击空气污染的科学故事,如第三章专门介绍了“空气污染控制之父”斯密特(Arie Haggen-Smit)教授如何通过实验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探明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戏称为斯密特烟雾)的本质:机动车尾气与工业废气在太阳光作用下反应生成臭氧,这个突破性发现是现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制定空气污染标准的科研基础之一。作者还用第五章专门介绍了洛杉矶空气污染研究部门如何开展科学与技术研究,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如洛杉矶当年有很多人出主意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来消除烟雾,后来著名的气象学家莫里斯·内伯格在《Science》写了一篇文章报道,认为所有这些人工办法都不可行,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指出,这种针对污染治理的“抽排”办法犹如抽干海水那样,是无法实现的,等等。这些对我们今天防治雾霾污染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是思想性。掩卷深思,洛杉矶昨天的污染故事很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活生生地上演着。如一位官员在1956年调侃道“我们花了35年来消除烟雾,其中的30年对抗政客,5年治理烟雾本身。”作为斗争结果的环保法案、减排措施和方案控制住了洛杉矶的烟雾,但是新的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接踵而至:能源危机、二氧化碳减排、全球变暖等。舒适但高能源消耗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面对这一事实,多数人仍在妄想单纯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治理污染,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一系列故事的背后,往往都有利己主义者和科技至上论者的身影。作者提出深刻的反思:如果科技也对环境危机无能为力,人类该怎么办?
两位作者讲述的是洛杉矶的故事,放眼的却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也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重读这段洛杉矶烟雾污染治理历史,反观当今席卷大江南北的雾霾事件,经年治而不降的空气污染,我觉得有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借鉴。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时,各界人士都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的摸索,由加州理工学院斯密特教授率先发现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是污染的肇因,之后的控制都是围绕这个科学结论展开。没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做支撑,如盲人摸象,不仅污染控制的效果差,甚至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都是错的,出现越治理越污染的局面。
对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寄希望是“毕其功于一役”。从1943年7月8日洛杉矶出现第一场有记录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谁也没想到这个污染治理工作持续70余年,时至今日还在继续。从1943年算起,洛杉矶这个“美国空气污染之都”,尽管投入巨额资金、巨量资源、巨大努力,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长时间、最大规模的污染控制实践活动,直至作者成书的2008年甚至今天,空气质量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相比之下,洛杉矶的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污染控制的艰巨性。
污染需要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个部门来共同治理。洛杉矶空气质量改善,除了依赖科技进步,还要紧密依赖经济分析、社会管理、产业替代等多种手段;不仅依赖环保单位,还要依赖研发机构、环保社团、产业部门等全社会的共同投入;上至州长、市长,下至贩夫走卒,无论职业医师还是社交名流,都对空气污染控制作出过贡献。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与污染源控制有关,也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有关。需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训,对新上马的高污染工程项目做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防止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
(题目为编者拟,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