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董其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生于华亭(上海松江),卒于崇祯九年(1636),明代书画界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其倡导的“南北宗”学说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巨大。
董其昌有什么著作?似乎有些难了,也许会有人知道他的《画禅室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出于此。
花了5年时间,爬梳了明清两朝数百种典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严文儒发现,倡导“读万卷书”的董其昌,其实一生著述颇丰,但因清朝对其著作进行禁毁,只有少数几部著作流行世间,而作为文学家、史学家的董其昌长期湮没无闻。日前,严文儒整理的“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董其昌全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董其昌人生画卷的另一面由此得以展开。
被禁毁的《容台集》
崇祯三年(1630),董其昌的诗文集《容台集》在华亭付梓,共十七卷,这一年董其昌76岁。5年后,二十卷本《容台集》在福建建宁刊刻,收录的诗文有所增加。一年后,董其昌去世。
清代乾隆年间,负责编修《四库全书》的大臣对《容台集》评价不高,称董其昌“诗文多率尔而成,不暇研炼”,但认为他的《画禅室随笔》“大致雅驯,实有可采”。同是董其昌的著作,为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在严文儒看来,董其昌进士出身,曾官至翰林编修、侍读学士,主管一省学政,其学识、文采是毋庸置疑的,“明代著名文学家王应麟称董其昌‘起家词林,素负时望’,清初学者汪汝禄称他为‘文章巨匠’。若如四库馆臣所言诗文‘率尔而成’,又何能位居学官,镇服一方”?严文儒说,四库馆臣对《容台集》的“差评”与政治有关。
“董其昌主要活动于万历朝以后。当时明王朝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董其昌忧心忡忡。针对满族入侵,《容台集》中充满排斥与批判,‘建夷’‘建奴’‘奴酋’等对满人的蔑称时见于字里行间,自然不为清统治者所容忍。”严文儒说,在清初统治者眼里,董其昌是明王朝的坚定支持者,因此四库馆臣将《容台集》列入“存目”,仅存书目而不抄写内容,其后更是加以禁毁,禁毁理由就是:“此为明代旧刻,中有指斥狂悖语,应请销毁。”
崇祯之后,《容台集》未再刊刻,又遭到清廷禁毁,世间所存不多,一般人无缘得见。《画禅室随笔》的情况则不同,这部书由清初人辑录而成,相关违碍字眼都已删去,不仅可以幸免于难,而且得到四库馆臣的认可,被收入《四库全书》。
辑佚辨伪修全集
编修《董其昌全集》,寻索那部曾经被禁毁的《容台集》,在今天并非一件难事,如何比《容台集》更“全”才是最大的难题。
董其昌在世时,书画作品已是人人争而宝之,即便是尺素短札,也概莫能外。董其昌的朋友、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这样描述董氏的写作习惯:“公(董其昌)摇笔万言,缘手散去,侍儿、书记竟不知转落谁何手也。”为了整理《容台集》,董其昌的长孙董庭不得不出钱悬赏,搜罗散见于各处的董氏文章。
严文儒要做的,是继续董庭三百多年前的工作,在故纸堆中寻觅董其昌的诗文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等明清古籍中,严文儒发现了730余条董其昌诗文。而让严文儒感到遗憾的是,据《明史·艺文志》记载,董其昌曾撰修《南京翰林志》十二卷、《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但今已不存。
一方面,史书记载的一些董其昌著作难觅踪影;另一方面,因为董其昌在书画、收藏领域的鼎鼎大名,清代有不少人将其零篇散帙汇集起来编成集子,其中不乏假托董氏之名的伪书。
“比如《筠轩清閟录》,旧题董其昌撰,《学海类编》《丛书集成》等大型丛书都曾经收录过,流传颇广。但这其实是一部伪书,不应该收录在《董其昌全集》中。”严文儒说,辨别真伪,是整理《董其昌全集》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道难题。
从寥寥几万字的《画禅室随笔》,到8册270万字的《董其昌全集》,董其昌这个古人变得更加丰满、真实。人们在展玩董氏书画之余,或许也可以翻开这部全集,重新回味:董其昌是谁?(本报记者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