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上帝粒子”发现者

    恩格勒的中国之行

    刘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1日   08 版)
    恩格勒 赵和平画

        应上海和北京高校的邀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弗朗索瓦·恩格勒日前来华访问。带着与沪上中国学生交流的热情和兴奋,恩格勒甫抵北京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恩格勒的首站是上海。他在华东师大作了题为“用创造力超越我们眼见的世界”的演讲。他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配合图示,以自己从事科研的亲身经历,向中国青年学子讲解宇宙的奥秘和发现“上帝粒子”的过程。华东师大为恩格勒颁发了荣誉教授证书,恩格勒将他1964年8月31日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的论文《对称性残破和规范矢量介子的质量》影印件赠送给华东师大。就是在这篇与罗伯特·布绕特合作的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在沪期间,恩格勒还访问了华师大附中第二中学。

        来京后,恩格勒在北大举办了一场学术讲座,与北大物理系本科生交流。此外,他还访问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位北大的老师告诉记者,恩格勒所到之处,都引发了“上帝粒子”热。

        采访恩格勒最深的感触是他的宁静和随和。记者面前的这位物理学翘楚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很像是邻家的长者。他在1964年就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假设,但他的假设直到2012年才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记者问他,在将近半个世纪漫长等待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恩格勒幽默地说,吃饭,工作。这简单的几个字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时刻保持好奇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耐得住寂寞,这是科学工作者的必修课。恩格勒坦承,自己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走过弯路。上大学时学的是工程学,但他慢慢意识到,真正的兴趣在于研究埋藏于表象之下的规律与法则。于是,他本科毕业后便开始攻读物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自豪地说,兴趣和好奇心是自己成功的法宝。

        恩格勒出生于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他曾经四处躲藏,幸运地逃过了纳粹种族大屠杀。因此,他非常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他说,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非常注重家庭和教育,但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效果。他告诉记者,不同年龄之间的对话十分重要。在中国,人们尊重老年人,前辈将经验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难能可贵。他说,中国学生勤奋好学,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学生们提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质量很高而且有深度。

        20年前,恩格勒曾应邀来华出席学术会议。此次中国之行让他感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高楼大厦和繁荣的物质生活都是表象,在和人们的深入交流中,他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潜力。

        采访中,恩格勒多次谈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他强调,虽然类似寻找“上帝粒子”这样的基础科学研究在短期内很难带来经济效益,许多基础科研成果要经过漫长的科学实验才能够得到证实,但基础科研是保障科研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他希望中国在享受应用科学成果的同时,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本报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