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问的革命家”,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这样评价章太炎。今年是章太炎诞辰145周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第一辑)今天在太炎故里浙江余杭首发。
章太炎的著作是“一座大山”,《章太炎全集》也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公认的整理难度高、编辑加工难度高、项目运作难度高的“三高”项目。在当日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汤志钧、周振鹤、陈平原、罗志田等40多位专家学者就全集整理编纂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学者们认为,回头审视章太炎的著作,不仅可以在学术上予以继承,而且可以在思考方式上获得新的收获。
研究“完整”的章太炎
章太炎有两个非常煊赫的称号:“民国先驱”和“学界泰斗”。章太炎被视作乾嘉汉学的殿军,同时也是近代新学术的开创者。他著述宏富,留存下来的文字涉及经学、史学、音韵学、训诂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他的弟子黄侃、钱玄同、鲁迅等,都是各自领域的一流学者。胡适、刘师培、钱穆等近代著名学者也都不同程度受到他的影响。
作为《章太炎全集》编辑出版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学者许嘉璐认为,章太炎是“近代中国鲜有之关键人物”,他的学术思想是值得不断挖掘的“富矿”。他说:“谈到中国的语言学时,如果章太炎不占一个显著的篇幅,那就是残缺的语言学史。章太炎的很多医学论文,至今还是中医学界研究医理的经典著作。”
许嘉璐认为,目前学界对于“章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有的只注意到他‘有学问’的这一部分,常常忽略了他是革命家;有的注意到他革命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有学问’。在我看来,有学问他才革命,因为他革命了,所以他的学术眼光就不同于在象牙塔里的一些学者,这二者是有机的结合。”研究“完整”的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的出版恰逢其时。
30年的出版“接力”
章太炎学问包罗万象,文字艰深晦涩,整理起来非常困难。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即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领域专家对章太炎的著作进行了首次较为系统的收集整理,从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章太炎全集》8卷,成为后来学术界进行章氏研究时依据的基础资料。
然而,随着姜亮夫、王仲荦、徐复等学者的辞世,整理章太炎著述的任务也成为一项抢救性工程。近二三十年来,章氏佚文、书信等文献屡有新的发现,可以补充原来的不足,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告诉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从30多年前着手筹划出版《章太炎全集》到2012年项目重启,凝结了几代学者和编辑的心血。此次重新整理出版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求真求全的原则,广泛收录包括学术专著、文集、信函、演讲、眉批、译文等在内的章太炎现存的全部著述,预计共19卷20册。
记者看到,今天首发的第一辑8卷,内容包括章太炎的大部分专著如《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齐物论释》《文始》及章氏与弟子所编《太炎文录初编》《太炎文录续编》等。据悉,全集其余部分正在紧张编排中,预计2016年全部出齐。
发掘“章学”的精神内核
“章太炎是承上启下的大家,现在的很多人文学科的新的学术都可以追溯到章太炎那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说。座谈会上,多位学者都强调章太炎的“传统”与“革新”。
“作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崇尚传统文化,同时他的思想又与时俱进,不能因为他的表述古奥就认为他保守。”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何俊认为,重新发掘章太炎的学术思想,有助于获得对中华文化当代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启示。
王兴康说,章太炎一生都在梳理剖析中国的文化传统,先生希望能够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各种文明的长处,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学术体系。
许嘉璐建议,对章太炎的学术和革命的精神,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他对传统的敬重,对文脉延续的关注,他又永远是个革新派,可以用“日日新”三个字来形容,还有他的轻生死、守气节等等,这些都是当今中国应当弘扬的精神。 (本报余杭6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