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化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歌舞剧《情暖天山》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以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新疆青河县退休干部阿尼帕·阿力玛洪为原型进行创作,全剧时长近100分钟,分别选取儿女童年、少年和成年对与母亲相处的回忆为叙述视点,以三幕剧为剧情基本结构,讲述了一位母亲在一段艰难岁月节衣缩食、兼职打工,陆续收养了6个民族10个流浪孤儿,并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故事。该剧2013年7月在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上首演,感动了现场的中外来宾,获得高度赞誉。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这部剧在新疆城乡各地巡演60多场,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为什么一部舞台剧能够在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的观众中获得异口同声的赞誉,原因值得探寻。
用创新维护文化多样性
刘 宾
维吾尔族老阿妈阿尼帕·阿力玛洪,从1963年起无私养育了6个民族的10个孤儿。51年过去,这个传奇依然在平静中继续,190人、祖孙三代的大家庭,披荆斩棘中实现着长幼和美、大爱无疆。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跨越时空,在2009年“感动中国”的舞台奏响时代强音;所以,当歌舞剧《情暖天山》呈现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引发艺坛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便成为情理中事。
一部剧成功的首要条件在于选材,抓住一个具有思想力度和观赏价值的题材,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情暖天山》是一个普照人心的故事,它所蕴含的人性伟力、道德标准和生命力量都超越了常态,人物和事件本身就已具备了撼动人心的基础,让观众无不肃然起敬。“爱”是人类最值得珍重的一种品质、情感和能力。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形态虽然各有区别,但在核心价值理念上往往是可以相通的,“爱”的情感就是其中一种。《情暖天山》揭示的爱的主题,是一种情深似海、无私无悔的“大爱”、一种抛弃世俗成见、超越了血缘、种族、民族和文化差异的爱、一种体现了人类良知和正义的爱。这样一个主题,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不仅是各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一种艺术化的提炼,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新疆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这一主题也切合了一种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广泛的思想意义。
文艺界普遍认为,创作反映“好人好事”的文艺作品是最难的。难就难在这些事迹很多已经家喻户晓,如何让人一再动情、不由自主再受感染和教育,对文艺家们的才情和艺术功力都提出了考验。《情暖天山》在结构、音乐、舞蹈、美工、舞台技术和表演上都做到了努力创新、富于特色、精益求精,从而成为中国舞台上近年来又一部充分体现艺术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把新疆的舞台表演艺术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各民族编导人员艺术思想开放、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思维开明、艺术合作融洽的结果,体现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经典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有机融合,是新疆现代舞台艺术的一朵奇葩。在剧本结构上,它突破了传统模式,引入了类似现代主义文学中“时空穿越”方式,又借用了电影艺术的“蒙太奇”表现技巧,成功地浓缩了主人公十几年的生活和事迹,却丝毫没有让观众“不明就里”,甚至使不懂语言的外国观众也能随情入戏,引起共鸣。在音乐上,这部剧以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基础,吸收了欧洲古典歌剧、新疆民族歌剧和通俗音乐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技巧,把咏叹调风格的独唱和重唱、合唱以及音乐组合在一起,和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和街舞风格的表演融合在一起,使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各领风骚,极大强化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大限度延展了观众群体审美接受宽容度。舞台美术设计也充分运用了新疆的地理人文元素,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运用灯光、色彩等造型手段,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戏剧情境。而LED投影技术、旋转舞台和动态画面,都恰到好处地为剧本的结构方式和时空转换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前提。
《情暖天山》的成功雄辩地说明:在一个“文化多样性”传统根深叶茂的地区,文化创新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维护文化多样性”不意味要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凝固化,而是要在各种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按照时代要求激发民族传统中具有活力的部分,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实现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体现民族的当代文化创造。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
爱让荒原春风拂面
王 敏
恰逢新疆本土大型歌舞剧《情暖天山》于国家大剧院公演,笔者看后感慨良多。全剧以母亲阿尼帕·阿力玛洪生病住院,惊闻消息的儿女们从各地陆续赶回捐血救母为引子,却发现除了长子吐尔洪、其他七个儿女血型均不匹配,由此引发亲子吐尔洪与养女对母亲抚养经历的深情回忆,在他们差异性的视角共融中,谱写了一曲关于母爱的赞歌,最终以母亲从昏迷中醒来,一家喜极而泣,阖家团圆剧终。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叙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采用时空交叉的叙事方式,化用了好莱坞经典三幕剧的结构特点,以说唱人艾尔肯的唱词为叙述者的抒情视角,以医生的唱词为叙述者的客观视角,以长子吐尔洪与养女同时获得录取通知书,阿尼帕妈妈苦于家计,挣扎于两人谁去念书的伦理选择为第一次情节转折点,以担忧的阿尼帕妈妈在暴风雨之夜寻找伤心出走的儿子掀起剧情高潮,以养女喻越越回忆幼年满头脓包被阿尼帕妈妈收养为第二次情节转折点,以她出嫁时的婚礼麦西来甫为第二次高潮。
在处理这两次情节高潮时,创作者以精妙的叙述技巧、台词设计、舞美设计、导演调度以及华丽唱腔为我们综合呈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舞台视听精品。当艾尔肯唱起“为什么雪莲花在山顶绽放娇艳/是风雪浇灌出坚强的容颜/妈妈带着我们共同走过曲折的岁月/走向了春天”时,舞台出现了前景后景的时空分割,前景处是现实时空中守在病房前,担忧妈妈生病的成年儿女,后景处是亲子与养女的个人视角,分别回忆起各自与母亲的相处经历,令人动容。尤其在处理母亲选择儿子与女儿谁去念书这场戏时,前景处舞台追光里,回忆中,迪里拜尔以圆润的高音完美地演绎了这位痛苦母亲的内心独白:“白云,我该选择谁,天山,我该选择谁”,最终决定让女儿去念书时她又唱道:“我的女儿,你经历了太长的冬季,太多的哭泣,我怎么能把希望的门窗再对你关闭/我的儿子,你是草原的汉子/你是家中的顶梁/这个家需要你/幸运的马车只能有一个乘客”;后景处是现实时空里,七个成年儿女的争相问诘,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交织,极具张力与舞台表现力地表现了一位荒原母亲在现实与理想、血统与伦理中艰难调和的精神处境。
这让人不由想起“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对这位母亲的评价:“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苦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毫无疑问,《晴暖天山》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为一体,歌颂母爱无疆的精品力作。它极其难得地涉及到多民族族际交流的真实经历,它通过一个维吾尔族母亲与她的多民族孩子间、多民族孩子个体间的情感交流、细节铺陈实现了戏剧舞台艺术建构中族际交流的纪实表述,它以母爱为桥梁,实现了对跨民族、跨区域、跨宗教、甚而跨血统以追求人间大爱的价值的一种艺术传递。一如全剧主题歌词所唱的那样:“爱让荒原听到春风的呼唤,爱让雪莲屹立不朽的风采,爱让千年冰雪融化开,化成春水万流汇成一条血脉”。一如我们的血液中有多种血液汇流的,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是多民族基因共同建构的,就此而言,《情暖天山》是赞歌,更是记录;是寓言,更是现实。
(作者为新疆大学影视艺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