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开设我国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依托北大的管理教育体系,为该行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与银泰集团合作,成立北大光华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
如果浏览近期北大光华的新举动,这一把目光投向行业发展的作为,正在成为近期北大光华发展的主线,4月11日,他们与一汽-大众奥迪共同设立国内首个针对高档车市场的学术研究机构“奥迪管理研究中心”,而在去年11月,他们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北大光华-保利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共同研发艺术管理方向的MBA学位课程,同时增设艺术管理方向的MBA学位课程。
那么,北大光华为何将目光投向行业发展?当然,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使命,促成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并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优质的校企合作,这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对北大光华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的解析,却让我们看到一所一流商学院如何把目光投向行业发展,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实现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使命。
“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向公益领域投放,也有越来越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以及有善爱之心和仁义之举的成功人士设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然而,与公益事业的迅猛发展相比,公益机构的公信力不高,其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正在成为限制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瓶颈。不仅如此,今后将在我国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社会组织也面临着专业人才几乎为零的瓶颈。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面对社会这样的人才缺口,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蔡洪滨说。
公益机构及社会组织的运行与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不一样,所需人才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也不一样,尤其这些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行业的研究和思考也比较缺乏,这时大学的介入就非常重要。“这些行业的特点一是薪酬不高,从业人员要认同公益事业的理念和价值,有比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二是其有很多特殊之处,它们和企业不一样,甚至财务制度都不一样,在专业知识、金融管理、财务管理、基金管理上都具有行业自己的特性;三是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组织规模不大,一人担当多个职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非常强的综合能力。”蔡洪滨说。
基于对行业的分析,北大光华对公益管理硕士的具体课程就要进行专门开发,而不是简单组合套用现有的工商管理课程。他们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为使他们了解前沿的商业管理知识,具备人际沟通技能和领导力,创新意识以及国际视野,使其成为在社会公益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以及更广泛的相关领域组织中管理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兼备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基于此,学生的培养分为课堂内培养和课外培养两部分。课堂内的课程将结合行业特点和商业管理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新的梳理,设计出包括战略、组织管理、金融、会计、统计以及营销等商业管理的行业专业体系课程,并引入公益界的实务专家的实践经验。课堂外的培养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操能力,获得来自于业界的实践经验,调动同学们积极投身于自主组织、策划、协调、筹款、运作等具体事宜,真正能够从独立运作的一个个项目中得到方方面面的锻炼。
在紧扣行业特点的同时,北大光华还在这个项目中坚持其一贯的“中国的特色和国际视野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海外访学和参观访问国际社会公益组织,让学生接触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结合该行业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所处的环境,让学生在学期间充分地了解中国社会公益发展的特色。
那么大学紧跟行业是否会出现专业“窄化”?对此,蔡洪滨表示,这是在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中必须要避免的,大学不能走极端,把人才培养当成技术工种,这不符合教育规律,过去大学专业过细是有弊端的。总的来说,大学尤其是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即使到硕士阶段,在与行业密切结合的同时,我们还要依托学院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知识、素养、视野,而不是那种“细条化”的培养。(本报记者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