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底起,上海芭蕾舞团携镇团之宝《白毛女》等三部作品开始了建团35周年全国系列巡演的旅程。提起中国的芭蕾舞,观众的印象仍止于《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几部几十年前的作品,而新排作品尤其是原创作品严重缺乏——
在芭蕾舞剧《白毛女》创排50周年之际,《白毛女》的创排单位上海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以《白毛女》剧组为基础创建)也迎来了建团35周年庆典。自5月底起,上芭携镇团之宝《白毛女》等三部作品开始了建团35周年全国系列巡演的旅程。这次巡演,一方面勾起观众对经典剧目的怀旧心绪,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借机回望芭蕾舞在中国走过的风雨历程,思考芭蕾舞在当下的生存和发展。
提起中国的芭蕾舞,观众的印象仍止于《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几部几十年前的作品,而新排作品尤其是原创作品严重缺乏。中国的芭蕾舞为何难出新作品?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根基尚浅理念旧
“芭蕾舞在西方已有400多年历史,而在我国根基尚浅,在创作理念和艺术思想上,我们都还未形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体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说。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芭蕾舞的动作都很简单,舞蹈语汇也不是那么丰满,艺术上的整体感觉有些‘土’。”曾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饰演喜儿一角的辛丽丽,现任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在她看来,今天的观众把《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当作经典,更多的是一种怀旧,而非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辛丽丽说,今天中国的芭蕾舞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原创作品,就要采用更先进的舞蹈语言,就要在理念和意识上,更加开放和创新。
编舞人才奇缺
芭蕾舞,完全靠舞蹈动作说话。这对编舞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我国芭蕾舞界编舞人才奇缺,这是导致我国芭蕾舞原创作品缺乏最现实的原因。”茅慧说。到底有多奇缺呢?茅慧想来想去,也只列举出两三位我国芭蕾舞界一线编舞家的名字。
正因如此,国内芭蕾舞团偶尔创作新作品,只能从国外请编导。比如,上海芭蕾舞团2012年创作的芭蕾舞剧《简·爱》,编导帕特里克·德·巴就是从德国请的。
“从实践中看,芭蕾舞的编舞人才还真不是学校能够培养出来的。”茅慧介绍说,世界上的芭蕾舞编舞家,无一不是演员出身,长年累月的舞台演出首先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这些人都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对生活和人生有深刻的感悟。
即便是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包括中芭、上芭在内的很多芭蕾舞团,都在鼓励有舞台经验的演员进行编舞创作,茅慧认为“但目前成绩尚不明显”。
经费压力阻碍创作
中国的芭蕾舞团大多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政府平时的拨款仅限于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创作经费,大多需要芭蕾舞团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申请。
“现在创作一部新剧,起码需要几百万元的经费,不可能你一申请,政府就批。”辛丽丽说,“所以,我们往往把有限的创作经费用到最保险的项目上,最保险的项目当然是复排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就算是创作新剧目,也只能请国外成熟的编导人才,谁也不敢拿几百万元的经费给国内的新编导去做实验,风险太大!”
另外,芭蕾舞是小众艺术,在中国的市场更是尚未培育起来,因此我国芭蕾舞团的票房收入,也很难为创作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赵汝蘅等芭蕾舞艺术家正为解决问题在做大量具体工作。艺术上的事情急不得,还是得慢慢来。”茅慧说。(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