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9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中国现场 中国经验

    作者:付小悦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9日 14版)

        “中国式育儿”是观察当今中国一个不可绕过的话题——甚至由于美国“虎妈”的出现,全世界都议论纷纷。但显然我们至今还极少看到能深刻反映此类话题的影视作品。面向成人观众的电视剧《宝贝》高调主打“孩奴”话题曾令人期待,但最后是高开低走;全民追捧的《爸爸去哪儿》触及了这个话题,但由于“综艺节目”的性质、“明星”的身份,“萌娃”和爸爸们的欢乐与困惑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与变形。而与此同时,大量“吸金”的好莱坞儿童片、动画片,其实与中国经验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比照中,《洋妞到我家》令人眼前一亮:在这部非常适合全家观看,时尚欢乐、童趣横生的电影中,有成人异常真实、深刻、自觉、尖锐的自我审视与思考,展现了当代中国都市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在育儿过程中普遍感到的焦虑、压力与自我成长。

     

        洋妞到家,和家庭各成员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磨合和调整,发生了“让梨”事件、“吐骨头”事件、“走失”事件等。这是影片表面的线索,也是很引人入胜的热闹场景。而在其背后,则是在教育问题上一个中国当代中产阶级家庭所感到的各种焦虑,当代社会的竞争,金钱对人造成的压迫,小皇帝式的教育问题,夫妻之间的问题等。

     

        洋妞到家,让孩子皮皮学到了流利的口语——这一点的呈现也颇具喜剧性,更多的是给这个家庭的“中国式育儿”带来了挑战与反省,而在中西方文化、理念的碰撞中,也带来了对于“异国”“移民”等话题的重新审视。

     

        影片里最耐人深思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孩子的出生与成长迫使大人直面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产生了分歧与隔阂。妻子争胜好强、吃苦耐劳、快言快语、相对强势,而丈夫温和随性、宽宏包容、热爱事业、坚守底线。妻子所感到的焦虑与压力,毫无顾忌地宣泄在丈夫身上,责备丈夫没钱没用,丈夫自嘲是“垃圾桶”,这似乎也是很多中国都市年轻夫妻的模式,诸多“金句”让人似曾相识。但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丈夫以自己的镇定和宽容平衡着妻子的焦虑和不安,表现出中国好男人的情怀。影片最后,孩子开始独睡,夫妻结束分居状态真情对话的一幕很让人动容。影片最终让主人公摆脱了内心的焦虑与纠结,与孩子和解,与爱人和解,与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解,他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恢复了浓情蜜意的爱人的身份——而不是被社会磨砺得粗糙焦躁的“孩奴”身份。

     

        更深一层说,成功学、焦虑症、移民与否的纠结……这个中产家庭所感到的矛盾、纠结都超越了家庭本身,而指向背后强大的时代社会氛围。而与此同时,又有一种乐观自信、欣欣向荣的情绪贯穿始终,这同样是当代中国的写照。摩天大楼,立交桥,恢宏的奥运场馆,京剧演出,洋妞对中国奇迹的赞叹……诸多能表现这个朝气蓬勃而又纷繁复杂的中国当代都市的场景,成为电影中让人难忘的亮色,亦使得电影完全避免了小成本家庭片的单薄、冗长等弊端,而以赏心悦目的快节奏叙事始终抓着观众的心。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获奥斯卡金像奖时,有人反思中国电影,认为“中国导演好像活在了温室当中,完全不知道周围的变化,不知道生活的力量所在。”而此次《洋妞到我家》,则让人看到了真实生动的“中国现场”。现在中国处在一个大时代,变革的中国是这样充满生机,当代中国导演、编剧、作家其实应该有无穷可拍可写的好题材。但表现这个大时代的影像叙事,必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内心纠葛中完成。新鲜素朴接地气的《洋妞到我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既活泼而又深刻的例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