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还没开始,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生沈天弋就已经被谷歌美国总部录取、海外教育学院同一宿舍的8名女生收到了国外32所知名大学的录用通知……一所省属高校缘何优秀毕业生频出?近日,记者到南京邮电大学一探究竟。
创新理念:“三早”助力早入门
“每周我都要阅读文献,总结自己一周遇到哪些问题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打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潘聪一直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受惠者,他在大一时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组,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和硕士生、博士生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潘聪说,在课题组里,他很快找到了学习重点。
在南邮,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一起学习研究的现象并不鲜见。通过在本科生培养中施行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制”,大一学生很快进入专业角色。
培养方式的改变,得益于近年来学校引进的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海外著名学者的指导下,由长江学者等学科带头人组建大团队,在此基础上组建一批骨干教师团队和学生兴趣小组,从而形成了“大团队—小团队—兴趣小组”这一育人团队链。
创新机制:政策激励“创青春”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鞠筱在沈建华教授团队中针对“光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和传输中性价比最高问题”研究并发表的一篇论文被EI收录……在南邮大,学生只要想做科研项目,就一定能找到老师指导。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不拘一格育人才。”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教授说。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规定获得学校“创新标兵”称号的学生,可以优先推荐面试攻读相关类型的硕士学位。学校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能力测评中都给予倾斜,并有最高2000多元的奖励。这些政策大大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创新平台:“苗圃”转型“梦工厂”
在南邮大师生们看来,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仅要作为展示品,更要让它落地开花,孵化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2012年,南邮大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苗圃”,专门孵化学生的高科技项目。王阳是该校计算机学院一名大四学生。今年3月,当别的同学都在忙着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王阳已经和几名同学创办了南京熙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南邮“大学生创新创业苗圃”,实现了创业梦。
“创新已成为南邮人的文化基因,流淌在南邮人的血液里。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正成为无数南邮人的自觉追求。”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教授如是说。(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