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6日 星期五

    生命的绝唱

    ——“白求恩式好军医”张笋的最后八天

    耿建扩 贾可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06日   01 版)

        6月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薄云蔽日,万木低垂。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纪念馆一间会议室内,黑底白字“沉痛悼念张笋同志”的条幅格外醒目,簇拥的鲜花中,大幅照片是张笋一如既往灿烂的笑容。络绎不绝的人流中,每个人脸上都溢满了悲恸与泪水。人们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年仅42岁的“白求恩式好军医”张笋,永远地走了。

     

    “咱们医生在这种事情上就应该带个头”

     

        5月28日下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河北省器官获取中心总负责人窦健来到了和平医院。这一天,是张笋主动提出签署器官捐赠协议书的日子。

     

        张笋的病房在四楼。走到病房门口的时候,窦健突然停住了脚步,懊悔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要随行人员赶紧去买一束鲜花,并再三叮嘱要大束的。

     

        抱着鲜花走进病房,窦健看着张笋这位同行,内心不禁充满了崇敬。能够在生前签署捐赠器官协议的,实在是太少了,此前全省有史以来不过区区6例。听着窦健“你太伟大了”的赞誉,张笋只是赧然一笑:“咱们医生在这种事情上就应该带个头。”

     

        其时的张笋,由于肿瘤压迫,四肢行动已严重受到影响。先前签过无数遍的“张笋”这两个字,手颤抖着怎么也写不出来。丈夫马克强提出代签,她却无论如何不愿交出手中的笔。一笔、两笔、三笔……两个字,足足用了5分钟才写出来。放下笔的那一刻,心愿得偿,张笋轻松大笑:“终于写完了!”窦健一行人的眼中,此刻却是噙满了泪水。

     

        6月3日中午12时许,张笋突发呼吸停止,经紧急气管插管,复苏成功,判断为脑瘤晚期突发脑疝。当晚,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赶到了石家庄。虽经军地专家积极抢救,但因脑疝损伤生命中枢,张笋一直未能恢复自主呼吸,始终处于深昏迷状态。

     

        6月4日凌晨1时及3时,通过脑血流图及脑电图检查,专家得出结论:张笋病况符合脑死亡标准。下午3时45分,再次进行脑血流图及脑电图检查,结果仍为脑死亡状态。

     

        遵照张笋意愿,专家决定进入器官捐献程序。

     

        下午6点5分,专家们小心翼翼地为张笋撤掉了维持其生命的呼吸机。6点15分,张笋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生命在这一刻定格……接下来的40分钟内,专家们顺利地将张笋的一个健康肝脏、两个健康肾脏取出。张笋,成为河北省有史以来第七例器官捐献者。

     

    张笋的“生命”,仍在前行!

     

        “张笋同志真了不起!”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在和平医院仅仅上班一个月的保安小尹竖起大拇指,“没想到这么好的人走得这么快!”

     

        “以后只要涉及宣传、学习张笋物品的设计制作,全部免费。我们将以此送别张笋同志!”石家庄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给和平医院政治部打来了电话。

     

        闫佳兰在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0年了,她是张笋生前的同事和学生。在记者面前,欲言恩师先落泪,“这么好的老师,再也看不见她了!我刚来医院的时候学习抢救、给病人上呼吸机都是跟张主任学的,后来一有拿不准的问题都习惯性地问她,有她在就感觉踏实。”她说,自己负责十几位患者,有时想不起来患者的具体病情,但是张笋老师对30多个病人的病因、病情了然于胸,就连以前的患者再来找张笋复诊时,她都能准确地回忆起当时病患的用药情况。“我要是患者,我肯定也特别信任她,她比患者的家属都记得清病况!”

     

        从灵堂出来,拭去眼角的泪水,患者家属王茂林回忆:“张主任历来乐观,见到我们时总是笑容满面,和蔼可亲。我们患者家属也总是惦记着她的病情,她总在电话里安慰我们,‘我没事儿,挺好!’没想到她英年早逝。老天爷啊!为什么不让她好好活着?还有多少病人在等着她啊!”

     

        张笋的同事们告诉记者,她乐观坚定,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死,却把患者的康复看得无比重要,把组织给自己的荣誉看得无比金贵。今年5月初,北京军区有关领导为她颁发一等功证书,当时张笋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她明知道自己的手臂已不能完全抬起去敬一个标准的军礼,但她必须要以这种方式去感谢所有的领导与战友,感谢党和军队对她的培养,她用尽最大的气力将手掌举到胸口的位置,用尽最大的诚意去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欣慰。

     

        张笋的丈夫马克强回忆:最近一个多月,张笋反复叮嘱亲人,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能找领导提任何要求。“张笋除了事业没有任何爱好,患病前她几乎每天晚上钻研业务,深夜一点睡六点起,坚持了10多年。她生活上极其节俭,除了军装,没买过百元以上的衣服。”言及此,马克强无限感伤。他说,张笋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还要尽到自己作为儿女的责任,今年春节期间,张笋坚持和丈夫、弟弟轮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为老人送终。

     

        5日中午采访过程中,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张笋捐献的肝脏和双肾已经成功完成移植手术,为省内外三位急需救助的病人送去了生的希望。

     

        张笋的“生命”,仍在前行!(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贾 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