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6日 星期五

    时代先锋

    “一辈子都要对病人好”

    ——记济南军区第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下)

    陈劲松 魏国 李东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06日   04 版)

        从医22年,济南军区第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微笑,是一剂最好的特效药

     

        2012年4月21日,青海玉树,一场大雪夹杂着冰雹铺天盖地降落下来。第二次踏上回访“玉树宝宝”路程的张红娟心里牵挂着一个藏族小孩——拉秀军玉。

     

        军玉,是张红娟在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中接生的第一个婴儿。当时,感激不尽的藏族同胞请她给孩子取名字,她脱口而出,就叫“军玉”吧,寓意解放军救援玉树。

     

        小军玉家在距离玉树州结古镇20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一路风雪,险情不断,车子几次险些跌入山路旁的峡谷深渊。“张主任,作为妇产科医生,您把孩子顺利接生了,已经完成了使命,为什么还要不辞辛苦地回访孩子?”同行的年轻军医孙志刚不解地问。

     

        张红娟没有正面回答孙志刚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1981年秋天,张红娟刚满9岁,担任空军某师领航室主任的父亲,驾驶我国战机试飞时,因飞机突发故障牺牲在天山。张红娟虽失去了好父亲,但部队和父亲生前战友伸出一双双援助之手,让她全家倍感温暖。母亲被安排在师里招待所工作,因工作认真负责被兰州空军表彰为“学雷锋模范”;逢年过节,部队领导登门拜访,帮困解难。张红娟和哥哥上大学后,母亲一个人在乌鲁木齐生活,生病住院也是部队派人跑前跑后照顾。母亲一度长时间在医院住院治疗,深感病人的不易。“娟儿,你记着,一辈子都要对病人好。”母亲一再叮嘱学医的她。从医后,张红娟始终把妈妈的话记在心里,始终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患者有需要,她都会想方设法给予满足和帮助。

     

        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一名靠收废品为生的孕妇,在丈夫的搀扶下来到妇产科。这位孕妇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异味,不少人掩鼻躲避,但张红娟却热情地迎上去。由于床位已满,她主动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临时增加病床,并亲自给产妇清洗身体,更换病号服,为她接生。

     

        对患者来说,张红娟的微笑是一剂最好的特效药。不管自己心里有多大不痛快,但只要一面对患者,张红娟就总是面带微笑。患者有怨气,大都被她的微笑化解了。

     

    做手术跟绣花一样

     

        作为一名妇产科大夫,张红娟把中国现代妇产医学奠基人林巧稚当作自己的偶像。

     

        林巧稚曾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妇产科医生,做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还应当像绣娘做针线活儿一样灵巧。很多人把林巧稚的话理解为精巧,而张红娟却当了真。为了能在手术台上“绣花”,张红娟经常做针线活儿,平时有时间就自己缝补衣服、绣十字绣,每一样都做得精巧细致。

     

        就是这种精巧,让张红娟的妇科手术做得非常漂亮,同行们都夸她做手术“就跟绣花一样”,不仅做得细致、伤口愈合好,而且动作一点也不慢。

     

        为了追求高超医术,张红娟从未停歇过努力的脚步——

     

        军校4年,张红娟门门课程都是优秀,毕业时被评为全优学员;35岁晋升为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到西南医院深造,指导老师李宇迪破例让她主刀,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成为第153医院掌握这一技术的第一位妇产科医生。

     

    “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赚钱的”

     

        在第153医院妇产科,张红娟是一面“金字招牌”,很多患者都是慕其名而来。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张红娟凭啥受患者的欢迎?院长李晓琼回答说,因为张红娟“最会替患者着想”。

     

        在张红娟眼里,“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赚钱的”。她总是为患者精打细算,能省一分,决不多花一厘,能用普通药,一定不用高价药,被患者称为“最会给病人省钱的医生”。

     

        “要不是张主任劝我顺产,我哪能这么快就出院?”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产妇倪瑞说。有人说张红娟傻,因为她总是坚持让孕妇顺产,光产程就要守七八个小时,不仅风险大,科室收入也受影响。然而,张红娟不为所动,在她的坚持下,第153医院妇产科的顺产比例为近70%。

     

        去年8月,妇产科来了一位急诊孕妇,因难产痛苦万分。患者的丈夫非常激动,给张红娟塞了一个厚厚的红包。为了让他们安心,张红娟当场收下红包,并成功为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母子平安出院前,患者的丈夫收到一张付费收据单,原来,张红娟已把他给的红包交了住院费。(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特约记者 魏 国 本报通讯员 李东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