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催眠术:没有结论的研究

    作者:苏光路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5日 12版)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心理医生斯帝文·罗森伯格尝试用催眠的方法帮助戒烟。据说,他已经成功帮助上千名吸烟成瘾者戒除烟瘾。罗森伯格只是催眠这些烟民,使他们在催眠的过程中相信香烟的味道令人作呕。CFP
    但在我国,由于国内尚无专门催眠师的职业资格认证,所以,很多催眠师是通过参加催眠师培训来考取培训结业证的。不少催眠师早期只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催眠师的培训接触催眠。因此,在专业人士看来,所谓催眠师其实多数是掌握了催眠手段的心理治疗师。张建辉/CFP

        编者按

     

        大多数心理学家在谈到催眠时都认为,电影中的表现有些夸张,公众根本无需担心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犯罪分子利用。或许,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催眠的奥秘终有一天能够解开。

     

        由演员徐铮和莫文蔚主演的涉及催眠奥秘的《催眠大师》正在热映中。影片的悬疑情节扣人心弦,当催眠大师使出浑身解数时,却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可怕的陷阱……催眠术真有那么神奇吗?一旦被催眠,便会完全丧失自我吗?因为缺少明确的数据,催眠的机制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说它是意志与潜意识的混合物,有人说它是意志与抑制胶着状,还有人说它是想象与知觉的嫁接体……

     

    古已有之,并不稀奇

     

        历史上最早有关催眠术记载的是中国的《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者,乃催眠治病也。

     

        两千多年前国人治病除中医外,还有祝由十三科。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是在催眠的状态下,医患双方的一种互动,是不需要针灸、用药,或较少用药的治疗方法。唐代太医署中还设立咒禁科,但到了元明之际太医院设有祝由等十三科。“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翻译成今天的词汇就是,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

     

        1775年,奥地利的麦斯默用磁铁作为催眠工具,最早把催眠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并建立了一种神秘的“动物磁气说”。1841年英国外科医师杰姆斯·布雷德才对催眠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治疗者所引起的一种被动的类睡眠状态,并借用希腊文“hypnos”(即“睡眠”)创造了“hypnosis”(催眠)一词,至今一直沿用这一术语。

     

    科学还是魔术?

     

        这是一幕典型的催眠现场,在世界各地上演了很多年:被催眠者可躺可坐,少时平静,催眠师开始催眠,他的声音轻缓而富韵律:“请抬头…慢慢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把气呼出,放松双眼,让身体飘起来…想象你正漂浮在浴盆中、平静的河面上,或正漂浮在碧蓝静谧的天空中…呼吸要一次比一次自如……让身心都融入这美妙的仙境……”随着催眠师不断重复上面的话,被催眠者渐渐进入被催眠状态,有的稍有困意,有的轻声酣睡,有的身体僵直。但不管他们处于何种状态,都能听从催眠师的指令,活动自己的肢体。

     

        但更多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将其看成一种魔术。

     

        那么,催眠究竟是不是科学?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教授戴维·斯皮格尔和他的父亲老斯皮格尔都是催眠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尤其是老斯皮格尔,一生矢志不移,身体力行。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首次在战地医院的手术中使用了催眠术,为接受手术的士兵减轻了痛苦。1943年,在突尼斯的马特尔战役中,老斯皮格尔不幸被德军的炮弹击中腿部。他用急救包简单自救后,就给自己实施催眠术,从而减缓剧烈的疼痛。儿子正是被父亲的神奇经历所感染,目前已成为美国催眠术临床研究的著名专家和推广人。

     

        因为人类对自己的大脑如何工作实在了解太少,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又是那样复杂,直到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回答:催眠术究竟是怎么回事?

     

    争论仍在继续

     

        戴维·施皮格尔一直坚信并试图证明催眠术的作用。他说:“虽然对催眠术充满争议,但它不会消失,它有太多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对催眠术的研究主要有两派。一派称催眠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被催眠者的思维状态;而另一派则认为催眠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暗示和使身体放松的手段。施皮格尔属于前一派,多年来,他一直在与另一派的两位科学家进行论战,他们是精神病学家欧文·基尔希和斯蒂芬·科斯林。

     

        基尔希在研究与治疗中经常使用催眠术,他也不否认催眠术确实有效。“运用催眠术,我们确实能使人的思维状态改变,”他说,“但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并不见得必须让人进入昏睡状态。”他最喜欢用古代催眠术士用的护身符——拴在链子上的怀表,来说明这一点。无独有偶,《催眠大师》电影中的心理治疗师徐瑞宁使用的催眠道具也是一只怀表。

     

        施皮格尔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在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并给予暗示后,他们的脑电波模式发生了变化。他承认暗示本身具有强大威力,他也相信,催眠使暗示的效果大大增强了。但这并不是说催眠能改变人的物理属性。在一个实验中,他先告知处于催眠状态的人他们的前臂失去了知觉,然后对他们的手腕给予轻微的电击,结果他们对电击即不害怕,也没有任何反应,但他们的脑电波却和那些经受更轻微电击者的脑电波近似。

     

        基尔希认为,这依然不足以证明催眠状态有什么作用。但斯蒂芬·科斯林倒是愿意接受这种说法。他说,在有关催眠术的文献记录中,有许多关于受试者模仿催眠行为的例子。这种“需求反应”正是安慰剂之所以能够生效的东西。对脑电波研究来说,实验室中发生的其他行为——如与研究者发生互动反应,可能会引起受试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科斯林认为,催眠使人体处于抑制状态。他把催眠的作用与体育比赛中破世界纪录的作用做了比较——这种作用能改变人们对可能性的理解。“一直以来,没有人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他说,“四分钟成了极限,人们认为把腿跑断也跑不完一英里。”然而,就在这一纪录被最终打破的六个星期之后,又有一个人再一次打破了这一纪录。“如今,这是40岁的人都能完成的事。”科斯林说,“催眠术可能也有同样的效果。它能改变我们心目中的‘假定标准’,有时候,催眠术所起的作用就像罗杰·班尼斯特(英国田径运动员,1954年成为第一个在4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的人,他本人也是位精神病学家)在一英里跑中所起的作用一样。”

     

        施皮格尔认为,对医生而言催眠术的重要性在于认识它的功效并能利用它,而不在于探究其中的一个个谜题。他已经开始尝试在手术室中使用催眠术。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和两个对照组相比,被催眠的受试者用的止痛剂较少,疼痛感较轻,焦虑感也相对较少。未接受催眠的患者,不管用多少止痛剂总感觉疼痛难忍,而被催眠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一直都没有不适的感觉。用于被催眠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比未催眠者少了17分钟。

     

        有人认为,过去的人性或心理研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研究人性,不充分研究心理行为活动,二是研究心理行为活动不深入研究人性,这两者脱节的结果,便是既不能真正认识人性也不能真正认识心理行为活动。人性是心理行为活动之内涵和本质,心理行为活动是人性之外延和表达,它们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只有把人性和心理行为相结合,才能真正认识人性及其心理行为活动——这或许正是催眠术之所以存在的奥秘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