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

    中国特色 世界水平

    “千人计划”成功吸引全球“高精尖”人才

    作者:罗旭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1日 01版)

        “千人计划”专家成果 (不完全统计)

     

        发表重要文章和专著4416篇(部)

     

        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和《科学》论文50余篇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886项

     

        经费总额152.9亿元

     

        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6位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1400多位世界名校教授……这些数字的背后,是2008年启动的“千人计划”。

     

        2008年之前,在国外有突出成就的学者到中国工作的屈指可数。但这年之后,全球“高精尖”人才到中国效力的数量开始爆发性增长。

     

        5年多来,“千人计划”逐步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到中国去,正在成为各领域顶尖人才规划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彰显中国吸引力

     

        “对年轻科学家来讲,‘千人计划’把潮头改了。”“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在国外留学的顶尖人才,现在都会把回国作为第一选项”。

     

        “千人计划”实施5年来,以引进人才数量大、质量高而受到全球关注。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0批引进了410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引进国外名校教授1400多位,远远超过1978—2008年30年间引进数量的总和。

     

        “千人计划”入选者,主要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其中,科技创新者研究水平大多居于国际前沿,科技创业者大多掌握转化和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专利或具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大批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千人计划”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表示。

     

    对接国际科研前沿

     

        2008年4月,旅美学者施一公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施一公谢绝了邀请,经由“千人计划”通道,全职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施一公的到来,是清华人才引进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陈吉宁指出,“他的选择,会带动一大批一流的海外华人回国工作”。果不其然,几年来,在施一公的影响和召唤下,先后有70名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到清华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全职工作,其中一些人才在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由于长期工作在国际科研前沿,“千人计划”专家的大批回国,加快了我国与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对接。《科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中,“千人计划”专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就占3项,其中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参与ATLAS组实验,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上帝粒子”作出直接贡献,列“十大进展”之首。

     

        “大家在科研领域的出色表现向世界证明,在中国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比海外实现得更快更好。”“千人计划”专家丁列明说,“这是‘千人计划’最鼓舞和凝聚人心的地方。”

     

    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

     

        在施一公、潘建伟等人带领的科研团队中,都有大批留学归国人才,都有数人入选了“青年千人计划”。“在‘千人计划’的7个引才项目中,‘青年千人计划’的意义最深远。”潘建伟认为,“它为国家储备了一批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这是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于2010年启动的“青年千人计划”项目,旨在大力引进一批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今后10年至20年中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计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至2015年共引进2000人左右。

     

        截至目前,“青年千人计划”已全职引进1116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批人选回国不久即展现良好学术潜力,被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其中中国科技大学32岁的陈宇翱获2013年度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清华大学的刘云浩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主席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华人。在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2013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的9名获奖者中,7位是“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青年强则国强。“顶尖青年人才的大规模会聚,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翘首可待。”潘建伟如是说。(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