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

    走基层·改革亮点见闻

    永不落幕的欢乐之城

    ——解码“铁岭文化现象”

    毕玉才 赵静 姜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31日   03 版)

        晚上6点半一过,70岁的郎恩厚老人就端着一杯泡好的茶,走出家门,来到铁岭大戏院看二人转。800多个座位的大戏院座无虚席。

        “这几天戏院里来了一对新演员,每天演上一段《包公断后》,我最喜欢看这出戏了!”郎恩厚笑着告诉记者。

        辽宁铁岭,一个300万人口的小城,出了多少明星大腕?有人开玩笑说,每年春晚彩排,铁岭出的演员一桌坐不下,被人称为“铁岭文化现象”。是什么样的土壤,成就了这个永不落幕的欢乐之城?

        “流人文化、书院文化、红学文化是铁岭文化的重要源流。”铁岭文化促进会会长李瑞清告诉记者,在明清两代,铁岭都是流放地,流人对铁岭文化发展功不可没。如清代流人郝浴开创的银冈书院,是关东第一书院,为铁岭培养了大批人才。

        “铁岭不仅是曹雪芹的关外祖居地之一,也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的家乡,还是著名红学家韩小窗、端木蕻良等人的故土。”李瑞清说。韩小窗一生创作500多种子弟书作品,其中取材于《红楼梦》的近一半,为《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文化经典、传统的曲艺形式,为何能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老树绽放新花?铁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勇说:“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之本,是活力之源。”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文化事业单位最主要的投资者,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渠道不多,导致众多演出院团基础设施陈旧,人心浮动,演出难以为继,涌现出众多明星大腕的铁岭民间艺术团最困难时,在岗职工发40%工资,内退人员发60%工资。

        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铁岭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强力推进包括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媒体资源整合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三个方面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吸纳转企后的县级演艺团体,组建跨地区、跨行政层级、跨所有制的铁岭演艺集团,走“市场导向,政府购买,演出经纪”三位一体的经营道路。市场需要什么,观众需求什么,就快速生产什么,新创小品小戏二人转剧目62个,年均演出300余场,人均收入增长3倍。今年4月,代表中国参加第26届韩国马山国际演剧节,以传统二人转《梁祝》等节目勇夺5金3银。

        前身为开原工人文化宫的开原大戏院有限公司,凭借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南下北上,先以1200万元收购“大城市”铁岭的红旗剧场,上演县级剧院“吞并”市级剧院的“蛇吞象”好戏;后以2800万元收购昌图剧院,目前成为拥有5家全资子公司的辽北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龙头文化企业。2013年,旗下三个剧场共演出1000余场次,票务总收入1500万元,足迹遍布吉林、黑龙江、广东、广西等11个省市区,昂首挺进“辽宁省民营演艺十强”。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改革的原则是惠民。铁岭市文广新局局长徐踊告诉记者,现在,铁岭每个县区都有常年演出场所,老百姓天天有戏看。(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赵静 姜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