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博士叶小文,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领导。他出生于重庆,成长在贵州,自幼喜欢大提琴,也热爱读书和思考。读书期间,他在当地最好的中学,成绩优异,为获得对外学术交流的条件,立志考到北大、清华,还曾到北大抄写大字报,“那时觉得北大的每一个字都是好的”。正值“文革”,他只能当知识青年下乡。恢复高考后,考到贵州大学,选择了哲学专业。
“读大学,我一年内修完了四年的课程,老师让我提前毕业,跳级考上了研究生院。”叶小文回忆求学时的经历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大有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每个省抽调一个优秀人才到北京组建社会学科,叶小文便来到了北京,经过60天的培训后回贵州组建社会学所,期间他所写的论文也发表、获奖。
一开始叶小文比较关注社会学,后来发现宗教也很有趣。“社会学和宗教是结缘的,慢慢就对宗教有兴趣。”叶小文之后到团中央主管信教青年的工作,对宗教的接触日益加深,也越来越领会到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有人说,学者去当官员的结果是两头不讨好,叶小文对此的体会是“两得益”。他的座右铭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担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之后,叶小文工作很忙,但他感到宗教工作需要细细思量,储备更多的理论和知识,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所以他在晚上及业余时间仍不断学习。他奉“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信条,常常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这些年来累计出了十几本著作,包括《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化对抗为对话》《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望海楼札记》等。
叶小文说:“做学问和当官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中说‘学而优则仕’,只有学养深厚的人才能当好官。”他还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思想,所以他在工作中所提出的理论总结广受干部与群众的好评。
平时除了读书,叶小文还喜欢游泳和拉大提琴。他说锻炼身体是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现在每天还要游一千米。一直爱好音乐的叶小文,小时候学过几年大提琴,到了六十岁以后,他又重新学了三年,现在的提琴水平很高,曾在国内外进行独奏演出。
叶小文不仅自己演出,还与一些老教授、退休领导干部组建了一个乐团,通过巡演把音乐带进大学校园。他认为这也是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业余爱好不会耽误工作,音乐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对工作很有帮助。”每天早上都是他的固定练琴时间,因为忙碌,叶小文在飞机上写就了许多文章和演讲稿。
“不管搞什么学科,我觉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终身受用,学什么都能融会贯通。”叶小文十分推崇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这门学科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对于青年人,他的建议是多读书,同时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爱好。(光明网记者 郑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