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一棵红柳 我是一株格桑花

    和西部相约今生

    讲述人:崔凤杰(任职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三团)

    作者:吴倩楠 耿建扩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9日 07版)
    崔凤杰 郭红松绘

        转眼已经毕业离校9年了,来新疆工作也9年了。从一名西部支教老师到一名边疆的基层干部,从满怀青春的激情到热情退却后的平凡坚守,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始终牢记母校的教诲,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像西北挺拔的白杨,只要站稳了,就要扎下根,做一名坚强的战士。

        我选择来新疆支教的目的很简单。首先,我觉得人的一生很短暂,到西部支教,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工作,能够更加体现自己的价值。二是学文学的都有点儿理想主义,追求点儿浪漫色彩,我也不例外。高中课文《天山景物记》中的描写唤起了我对新疆的无限向往。这里是祖国的边陲,这里民族众多,有与燕赵大地不同的特点和风情。于是,选择就这样作出,青春从此别样。倔强的我一路向西,向西,向北,向北……

        支教之前我想象过无数次自己工作的场景,可只有踏上了这片土地,才能真正领略到在这里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在家乡从来没有下过地干过农活的我,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支农劳动的时间超过两个月。春天,我们去沙漠植树,刚种下的树苗成活率特别低,一场风就能把我们的辛苦吹个无影无踪,可我们都是乐观的“斗天派”,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树苗扎下根,能固住一片沙;秋天,我们去帮棉农摘棉花,吃住在棉田,有辛苦的付出,更有收获的喜悦。

        面对学生,我尽己所能,倾注所有。我拿出自己的志愿者补贴给班级当作班费,购置扫把、推雪板等工具;学生没有练习册,我就自费购买蜡纸,手写刻印试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拾棉劳动第一名、广播操比赛第一名、拔河比赛第一名、篮球比赛第二名等等,是我最珍视的荣誉,因为这是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的见证,虽然这些成绩有点微不足道,但自豪的我却总喜欢挂在嘴边“炫耀”,这源于我对教师工作和学生的深深的爱。

        在新疆的支教生活就像一幅充满了各种浓烈色彩的油画,丰富精彩。“大漠孤烟直”的壮美、黄沙蔽日的严酷、瓜香果美的甜蜜,神奇的新疆成了我热恋的第二故乡。

        兵团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保定学院的志愿者虽然在不同的部队坚守,但大家的心始终紧密相连。我的学弟陈治强,是2012年毕业时来到兵团四师工作的,说到当初的选择,他至今还记得在2012那个火热的毕业季里,看到校园里火红的标语“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时,早已在心中种下的梦想的火种一下子燃烧起来的感觉。激情的选择源于久远的积淀,不论是在校史馆里听到的校友们爱国为民的故事,还是老师们的启发和鼓励,都是我们决定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的巨大动力。

        坚守在边疆,我们对“国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陈治强常说起一件让我们感触特别深的事:2014年5月,习总书记视察兵团时,接见了一位戍边的老军垦,他对总书记说当年他看到哈萨克斯坦那边早上升国旗的时候,他用自家红布做了一面红旗,每天早上准时升国旗,当哈萨克斯坦士兵看到这一幕时,他们给他敬了一个军礼,从此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早上在边境升国旗……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深感使命传承责任重大,对祖国的忠诚就是我们留在这里的动力和理由。选择成就了我们不一样的青春,我们一届届的保定学院志愿者们愿意和西部相约今生,为祖国奉献一生。

        (本报通讯员吴倩楠 本报记者 耿建扩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