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河海大学,人们常是三句话:“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这所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校,早已化水为行,铁肩担起“护水”道义,妙手巧著大“水”文章。
高山流水:江河湖海炼真金
20世纪60年代,力学专家徐芝纶院士觉察到有限元这个新事物在水利工程中巨大的应用价值,在国内出版我国第一部相关专著《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这项新方法让中国人重新跻身于学科前沿,其成果获评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内第一次用有限单元法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成果《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也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吴中如院士近年来带领团队创建了水工程服役风险评定和馈控的理论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13个省70多个重大水工程,包括汶川地震后20余座震损水库大坝的建设。
在祖国江河湖海的练兵场上,河海大学百炼成金,站在了中国水利科技的最前沿: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蝉联全国第一;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源头活水:河清海晏民安康
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河海大学深知,不仅要瞄准科技前沿,还要时刻关注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水用水安全。该校党委书记朱拓说:“老百姓对水安全的需求,就是河海人科研创新的源头活水。”
倒在三尺讲台上的彭世彰教授,农闲时埋头实验室钻研理论,农忙时泡在水里研究水稻的生理生态机制,最终提出节水高产灌溉技术。如今,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种植的水稻面积已达4800多万亩。2012年,彭世彰摘得节水领域的“奥斯卡奖”——“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他却说:“农民松开的眉头,才是对我最好的嘉奖。”
2012年初云南发生重大旱情,该校专家组及时赶赴,连续10多天起早贪黑调研勘探,先后确定多个应急地下水源井位,把数万人从极度缺水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河清海晏民安康”,贴着群众的心,河海人用时间的长度和生命的宽度践行科学治水的承诺。
行云流水:协同创新谱新篇
2015年,河海大学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通过协同创新更上一层楼,对于河海大学而言如行云流水般水到渠成。
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实践,为河海大学赢得多项荣誉。该校副校长王超院士的研究成果《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就是典型。该成果整合了水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构建了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框架体系,提出“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利综合建设模式,被水利部、江苏省水利厅等单位列为重点推广成果。
在贯彻落实水安全保障战略的过程中,河海大学与清华大学联手,协同行业大型企业、科研院所、流域机构等单位,汇聚水安全领域卓越创新人才和团队,打造了水资源安全、极端水文事件与洪旱灾害防治、水利工程的环境生态安全、水工程安全四大创新平台。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驰。”河海大学校长徐辉引用校歌对协同创新做了注解,“只有通过更深层次的协同创新,为水安全保障和水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才能‘毋负邦人期’”。(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刘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