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用忠诚筑就新丰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转干部风采巡礼

    王海磬 柳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7日   02 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转安置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一批又一批军队干部脱下戎装,投入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转换“阵地” 为边疆繁荣稳定奠定基础

     

        随着《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关于人民解放军1950年的复员工作的决定》的颁布下发,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精简复员工作拉开序幕。

     

        从1952年起,人民解放军开始成批成建制地集体转业。征尘未洗的整师整团官兵迅速扛起新的历史使命: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北大荒,在华南垦殖局,广大军转干部以犁为笔,以地为纸,书写一个又一个奇迹,为边疆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产量达206.3万吨,棉花产量达146.5万吨,生产总值达1480亿元;北大荒自垦殖以来,累计生产粮食3065.3亿公斤,成为中华大粮仓;海南农垦橡胶种植面积和干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左右,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一串串沉甸甸的数据,凝聚着广大军转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投身建设 为新中国添砖加瓦

     

        进入建设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的窘境。1959年9月26日,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为了集中力量迅速开采新油田,解决国家缺油的燃眉之急,1960年,中央决定从部队当年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参加开采大庆地区新油田的工作。随后,中央军委又决定给大庆分配3000名转业军官。

     

        1960年3月,3万多名解放军转业官兵及1万多名石油工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大庆。其中,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工人中,90%是部队退伍战士,干部中80%是转业军官。“仅三年,地底潜龙飞跃”,1963年,大庆油田产油就达到439.3万吨,占全国的67.8%。

     

        国家建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军转干部的身影。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从军队中抽调一批干部转业到商业部门,作为基层商业干部队伍的骨干。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再次选调3.5万名转业军人充实到商业、工交、财贸、农林等经济部门。这些深入到建设一线的转业干部,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新中国经济的起步夯实了基础。

     

    勇立潮头 书写改革不朽传奇

     

        让我们把镜头聚焦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由于深圳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大型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开展,中央决定派遣基建工程兵一部开赴深圳,支援特区的开发与建设。1982年冬,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调入深圳。1983年9月,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属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特区刚刚成立不久,办公地点分散,急需一个办公场所。基建工程兵接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两个连队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几乎三天一层的办公大楼,让前来观看的政府工作人员目瞪口呆。30多年来,基建工程兵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创造了诸多“第一”:深圳第一座超高层建筑、第一幢高档酒楼、第一座大型商场……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向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铁道兵功不可没。为了打通有10多处断层带、长达4006米的关角隧道,担任隧道施工的官兵轮流到工地蹲点。一次大塌方把127名干部、战士封堵在隧道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内,这些官兵摸黑把施工工具一件件收集捆好。他们说:“就是牺牲了,也要保护好机器,留给以后进来的同志用。”

     

        铁道兵成建制集体转业后,先后更名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青藏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京沪高铁等重大工程,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今天,他们依旧是祖国铁道大动脉建设的雄师劲旅。

     

    与时俱进 新世纪再谱新曲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自主择业,这一新的安置方式,随着《暂行办法》的出台正式推出。众多怀揣梦想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化作奋飞的雄鹰,开始了新的人生创业路。

     

        2003年,自主择业回到家乡的董云平,在建筑公司当预算员,过着舒适的生活。可他的老家陕西省白水县尧头村发展基础差。面对全村13名老党员的邀请,董云平毅然决定挑起“村官”这副担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自己掏出两万元,用3个多月修筑了一条3.5公里长的柏油马路。他积极推进优质果业、特色豆业和休闲旅游业三大产业建设,使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2300多元,被陕西省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统计显示,自2001年国家实施自主择业安置方式以来,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累计有13万名军转干部选择了自主择业。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写下新的壮丽诗篇。(本报记者 王海磬 柳 霞)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