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红色历史资源的当代转换

    ——评影片《风云1927》

    范咏戈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6日   14 版)
    电影《风云1927》剧照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新片《风云1927》艺术地再现了1927年党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这一段重要史实,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个空白,是一部题材上有开掘、艺术上有创新的影片。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陷入低潮,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枪声大作、一个革命志士被屠杀、滚滚长江被烈士鲜血染红的惨烈场面。这一切离不开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如何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继续鼓起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勇气?“八七会议”正是在中国革命处在严重危机情况下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这次会议对党在大革命后期严重错误的审查和纠正,对新的革命斗争路线与政策的确立,尤其是在处理同国民党关系上和进行革命武装斗争问题上,在开展领导农民革命运动上,都使党回到了正确轨道。以此次会议为转折点,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这段重要史实尽管不少作品均有所涉及,但是把它作为独立的题材正面表现,《风云1927》是第一次,所以它具有在影像上填补党史空白的意义。

        将一次会议拍成一部影片,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风云1927》能够做到既真实反映历史,凸显会议视点,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首先在于创作者对历史抱有敬畏的态度,在今天商业化的电影氛围中,主创们不为了追求票房让历史走样,更不去消费红色文化。历史上“八七会议”只开了一天,但是影片力求突破叙事时空的局限,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通过会议前后时代背景的展开,给“八七会议”一个大历史的解读。由于采取了“避单”和“避枯”的创作策略,“八七会议”被表现为大革命年代的一个“断面”。这样,就能站在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给观众提供正确理解这次重要会议的视野。

        对于电影创作来说,艺术假定性的最高形式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避单”和“避枯”就要在影片当中写好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正是《风云1927》的看点。影片生动地展现出我党早期领导人的风貌,尤为成功的是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这三个主要人物。陈独秀独断专行、对国民党右派势力一让再让,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但他却主张中国革命的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思考,瞿秋白受共产国际代表之命来请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去,不情愿受共产国际的指令,他有他坦荡的一面。瞿秋白作为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影片表现了其革命的坚定性和善于反省工作中失误的品质,尤其在当时条件下他对毛泽东的支持。而毛泽东形象的光彩之处是在这次会议上鲜明地提出要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以及要重视农民问题。这是在党处于幼年时期超出一般人的高瞻远瞩的认识。他不仅是个理论家,更是个实践家。“八七会议”后,他谢绝了党中央要他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主动要求回湖南发动秋收起义。除革命领导人外,影片还成功地刻画了革命者方静夫妇的形象。为了掩护“八七会议”,方静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个人物形象尽管是虚构的,但实际上是大革命期间千千万万个烈士的化身。他们的造型很容易让观众想到《刑场上的婚礼》中的周文雍和陈铁军,这些创新的革命历史想象增强了这部影片的观赏性。

        红色革命资源是国产影片一笔宝贵财富,八一厂曾以“三大”(三大战役)、“三惊”等主旋律影片闻名于业界。“八七会议”又一次显示了其作为电影的“国家队”在完成红色历史资源的当代转换上的实力。《风云1927》不仅仅重温了历史,它也充分关照当下。在今天“中国故事”“中国梦”中,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信仰力量等依然值得我们传承。所以,《风云1927》既是属于历史的,更是属于今天的。

        (作者为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文艺报》原总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