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4日 星期六

    见仁见智

    文学写作不能成为“工业品”

    许民彤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4日   12 版)

        近日,国内的一位外国文学研究方面的学者,在谈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学在国内翻译出版存在不受重视的问题时,认为这和整个文学队伍的萎缩息息相关,除此以外,还有文化大环境下文学商业化、工业化的趋势。真正的经典作品占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少,这导致越来越少的出版社愿意引进经典作品;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出版物都被打上“经典”的称号,整个市场是相当混乱的,读者也分不清究竟哪些是经典。文学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工业,流行的都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样肤浅的畅销书。在资本的推动下,文学也受到了冲击,文学甚至被纳入到资本体系,对于文学而言,这是非常可悲的……

        这位学者批评“文学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工业”,应该说是看到了目前文学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一种现象。文坛上,有一种市场化的明星作家,他们既是作家又是出版人,并且都有自己的策划团队,他们或者依靠自己的明星品牌,或者依靠自己的策划团队,来抢占文学图书“市场”。这种文学创作的形态和过程,从策划到营销,都使文学写作成为规模化的产品线。

        这些畅销书界的“明星作家”,形成这样一个个集团式的作品生产的产品线,他们在写作趣味上是有一个共同点和喜好的。他们不仅形成了一个写作者的团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一种紧密的集团心理。明星作家身份的一致,写作趣味和风格的统一,集团心理的共同倾向,文学作品形式的类型化……这种种的一致性是他们共同生存所必需的,是他们在大众阅读市场上共同生存所凭据的文学的事实。

        其实,这种写作风格、职业身份、集团心理已经趋于某种类型化的作家集团的写作行为,颇为符合当下包括畅销书创作在内的文化生产的模式特征。艺术大生产中的畅销书写作,因为要考虑到畅销书的行销、印数和畅销时间,它的生产和制作必然是类型化的、标准化的。它们生产什么样的畅销书,读者就阅读什么,它们提供什么文化产品,大众就消费什么,这是典型的文学工业化的制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畅销书的创作个性是缺乏的,也造成了阅读个性——读书受众的趣味、要求和价值标准问题的丧失,读者阅读变成了缺乏选择性的阅读。

        又看到报载王安忆尖锐指出:长篇小说爆炸跟市场化有关。短篇中篇都是专业、精英化的。出版社希望是长篇,可以推动宣传销售,内容“很水”“越长越好”“市场倒逼生产”,这已破坏了文学写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而完全按市场化原则和生产制造产品的方式进行,这种文学写作工业化的趋向问题,已十分明显。

        文学写作的个体化、个性化和生活经验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文学艺术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尤其突出个人和群体之不同。但是,在类型化、标准化乃至工业化的文学写作中,这些写作的特征和价值,都消失了,只有统一化的、可以复制的、缺乏个性的感悟经验。难怪有人说,在文化工业条件下类型化、标准化的产品线上制造的文学产品,是一种无个性的商品,是一种工业品。这不由得让人怀疑,这样的文学产品究竟有多大的生命力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