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新闻吹风会·现场特写

    挑战空前 前景光明

    ——专家解读化解产能过剩政策措施

    张翼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4日   03 版)

        “这些年一直很强调淘汰落后产能,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却越来越严重,甚至一些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了过剩,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怎么样能真正化解我们说的产能过剩?”在国务院新闻办22日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记者的提问直指焦点所在。

     

    挑战空前:“怪兽”的三张新面孔

     

        “这一次的产能过剩与以往的产能过剩相比挑战是空前的。”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强调说。

     

        “领域更广,程度更严重,化解的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怪兽”的第一张新面孔。

     

        2012年,我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不仅传统产业,而且光伏、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竞争优势的空间被压缩。”——这是“怪兽”的第二张新面孔。

     

        当前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是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新工业革命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为大背景。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使得我国外需不振;同时,由于新工业革命的趋势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我国长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被压缩。

     

        “等待快速经济增长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已很小。”——这是“怪兽”的第三张新面孔。

     

        在经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试图等待经济形势复苏后依靠快速经济增长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已很小。

     

        “这意味着,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必须重视长远性、基础性的制度建设。”黄群慧详细分析了此轮产能过剩这个“怪兽”的三张新面孔后指出。

     

    利刃出鞘:化解产能过剩政策频出

     

        “化解产能过剩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长效机制。”黄群慧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面对产能过剩的巨大挑战,一系列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2013年5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

     

        2013年10月,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织起草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发〔2013〕41号);

     

        2014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

     

        黄群慧告诉记者,“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是政策措施依据的十六字原则,目标是“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稳增长的目标是否会影响化解产能过剩的脚步?

     

        对于记者们十分关心的这个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指出,化解过剩产能,包括产业结构、工业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会因为稳增长的政策而停止下来。在这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使优秀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优秀产能的数量不断增加,进而给增长的稳定性提供一个越来越好的基础。“这才是稳增长一个长远的目标。”张立群说。

     

    优化结构:提升单位GDP含金量

     

        “相关部门在化解产能过剩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行政等各种手段,来积极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工作。”黄群慧对化解产能的进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尽管如此,黄群慧在新闻吹风会接近尾声时再次强调:“化解产能过剩还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张立群说,“在化解产能过剩的推进当中,要有思想上的准备,这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艰巨工作。”

     

        张立群指出,在化解产能过剩中首先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另外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所有的努力是由市场最后来给它加以评判的。同时,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规则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加紧做好工作。

     

        张立群认为,针对企业的转型,政府相关的服务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尽量在推进当中减少损失、减少在经济增长方面可能出现的波动,为新一轮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的发展打好基础。”

     

        “调整过剩产能的任务长期艰巨,但是未来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张立群总结说,“随着过剩产能的化解,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随着微观基础的优化,经济将获得增长的稳定性,单位GDP的含金量会显著提高。”

     

        短 评

     

    行业的春天不会自动到来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进入了第三个冬季,一片寒意。像钢铁一样举步维艰的五大行业都期盼着春天的到来。但一切迹象都表明,产能过剩行业的春天不会自动到来。

     

        这些行业不能再希冀国内市场会突然放大,在又一个高速增长周期快速到来时,创造出新的广阔市场,消纳产能过剩行业巨大的产品库存。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转向中高速增长时期,进入转型升级的“第二季”。

     

        同样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国外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倒逼我们加快产业升级,倒逼我们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去赶上新工业化革命的趋势,尤其是制造业数字化和制造业智能化的新趋势。

     

        有关专家指出,形成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没有得到根本消除,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当介入,使产能过剩超出了市场竞争的正常范围,只治标不治本的政策作用空间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不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影响产业健康发展,而且会引发企业职工失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对354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其中认为需要“5年及以上”的企业占到22.7%。

     

        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次的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是空前的。各级政府、企业都要直面这样的现实,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再观望,不再心存幻想,通过踏踏实实的长期艰巨工作去创造行业真正的春天。(本报记者 张 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